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0.7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易如反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吾(?∼西元前644),字仲,春秋齊國潁上人。初事公子糾,後相齊桓公。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桓公尊為「仲父」,為法家之祖。諡敬。 (2) 晏子:晏嬰(?∼西元前500),字仲,春秋齊國夷維人。歷事靈公、莊公、景公,節儉力行,為當時名臣。諡平,後人尊稱為「晏子」。 (3) 以齊王:以齊國統一天下。 (4) 由:通「猶」,猶如,好像。 (5) 反手:翻轉手掌,喻極為容易。
高枕無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虞,憂慮。「高枕無虞」即「高枕無憂」。見「高枕無憂」條。 01.唐.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戎狄棄甲而遠遁,朝廷高枕而不虞。」 參考詞語︰高枕勿憂注音︰ㄍㄠ ㄓㄣˇ ㄨˋ |ㄡ漢語拼音︰gāo zhěn wù yōu釋義︰即「高枕無憂」。見「高枕無憂」條。 01.《四遊記.南遊記.第九回》:「陛下高枕勿憂,決無反情。華光須在中界,亦有功於陛下。」
時雨春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前?∼前644),字仲,春秋齊國潁上人。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桓公尊為「仲父」,為法家之祖。筦,音ㄍㄨㄢˇ。 亦作「管仲」。 (2) 春風風人:比喻教育給人的感化和恩澤。第二個「風」字,音ㄈㄥˋ,吹風。見「春風風人」。 (3) 夏雨雨人:比喻及時加惠於民。第二個「雨」字,音ㄩˋ,滋潤。見「夏雨雨人」。 2、「化雨」:《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1>化之者,有成德2>者,有達財3>者,有答問4>者,有私淑艾5>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注解〕 (1) 時雨:比喻教化的實行。 (2) 成德:成就...
歌功頌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周朝傳至古公亶父時,才正式建國,立國號周。他重修后稷、公劉的大業,積累德行,施行仁義,國人都非常愛戴他。戎狄中的薰育族來侵擾,想要奪取財物,古公亶父不反抗就給他們。隨後又再度侵擾,想要搶奪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憤怒,想奮起抵抗。古公說:「民眾擁立君主,是要讓他為大家謀利益。現在邊疆民族前來侵犯,目的是為了奪取我們的土地和民眾。民眾跟隨我或是他們,並沒有什麼區別,如今民眾因為我的緣故去打仗,要我犧牲別人的父子兄弟,卻做他們的君主,實在不忍心。」於是就帶領部屬離開豳地,到岐山下居住。豳地的人民也都扶老攜幼,全跟著古公來到岐下。鄰國聽說古公的仁義,也有許多人來歸附他。因此古公就變革戎狄的風俗,營造城郭...
夷夏觀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民族影響華夏民族“以夷變夏”﹐排斥外來文化﹐等等。夷夏之防的理論﹐是民族矛盾的產物。早在西周末年﹐戎狄之族成為以華夏族為主體的周朝的主要威脅﹐最後以犬戎族為主的西部民族滅了西周。這對華夏族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隨著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夷夏之防的理論便應運而生。夷夏之防開始有反侵略﹑禦外侮的含義﹐隨著民族矛盾的激化和民族仇恨的增長﹐逐漸添加了一些大漢族主義的內容﹐如認為夷夏種屬不同﹐先天就有優劣之分。在《國語‧周語中》不是將戎狄罵作“豺狼”﹐就是誣稱他...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是我們同族的人,他們必定不與我們同一條心。《左傳.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公乃止。」《晉書.卷五六.江統傳》:「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
識途老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前644),字仲,春秋齊國潁上人。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桓公尊為「仲父」,為法家之祖。諡敬。世稱為「管子」。(2) 隰朋:生卒不詳,齊國大夫,曾助管仲佐桓公完成霸業。諡成子。隰,音ㄒ|ˊ。(3) 桓公:?∼西元前643,春秋時齊國的國君,姓姜,名小白,襄公弟。周莊王五十一年,以襄公無道,出奔莒。其後襄公被弒,乃歸國即君位,任管仲為相,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為五霸之首。管仲亡後,怠忽政事,寵幸佞臣,霸業遂衰。在位四十二年,諡桓。(4) 孤竹:春秋時國名,在今河北省盧龍縣至熱河省朝陽縣一帶。(5) 反:通「返」,...
摧枯折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摧枯拉朽」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書.卷一三.異姓諸侯王表》秦既稱帝,患周之敗,以為起於處士橫議,諸侯力爭,四夷交侵,以弱見奪。於是削去五等,墮城銷刃,箝語燒書,內鋤雄俊,外攘胡粵,用壹威權,為萬世安,然十餘年間,猛敵橫發乎不虞,適戍彊於五伯,閭閻偪於戎狄,嚮應於謗議,奮臂威於甲兵,鄉秦之禁,適所以資豪桀而速自斃也。是以漢亡尺土之階,繇一劍之任,五載而成帝業。書傳所記,未嘗有焉。何則?古世相革,皆承聖王之烈,今漢1>獨收孤秦2>之弊。鐫金石3>者難為功,摧枯朽者易為力,其勢然也,故據漢受命,譜十八王,月而列之,天下一統,乃以年數。訖于孝文,異姓盡矣。 〔注解〕 (1) 漢:西元前...
兵連禍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莽將嚴尤諫曰:「臣聞匈奴為害,所從來久矣,未聞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後世三家周、秦、漢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焉。當周宣王時,獫允內侵,至于涇陽,命將征之,盡境而還。其視戎狄之侵,譬猶蚊虻之螫,敺之而已。故天下稱明,是為中策。漢武帝選將練兵,約齎1>輕糧,深入遠戍,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中國罷耗2>,匈奴亦創艾3>,而天下稱武,是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恥而輕民力,築長城之固,延袤萬里,轉輸之行,起於負海,疆境既完,中國內竭,以喪社稷,是為無策。……」 〔注解〕 (1) 約齎:輕裝。齎,音ㄐ|。 (2) 罷耗:疲勞耗弱。罷,...
口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糧食。《易經.頤卦》:「自求口實。」晉.江統〈徙戎論〉:「且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處之與遷,必須口實。」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