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7.516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麈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麈尾做的拂塵。《幼學瓊林.卷三.器用類》:「王衍清談,常持麈拂。」
一塵不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慧能便在深夜裡帶一名會寫字的書僮,幫他在神秀的偈旁寫下:「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意思是說,能修行到無身無心的話,萬物皆空,根本無須擔心落塵,更不必時時拂拭了。弘忍大師看到後,認為慧能的修行更好,便將衣缽傳授給他。典源又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僧那禪師》。內容則是表述僧那禪師的生平事蹟,他告誡弟子慧滿修道除了要能苦行外,還要能明本心,苦行才會有用。而要能明本心,就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心性所向,不要迷失。這樣心靈就會常保明亮,而不會有一點斷續間隔。後來「一塵不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品純潔,絲毫不沾染壞習氣。也用於形容非常乾淨,一點灰塵都沒有。
組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來繫印環等物的絲帶。《禮記.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唐.白居易〈罷府歸舊居〉詩:「腰間拋組綬,纓上拂塵埃。」
汲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汲取井水。唐.柳宗元〈晨詣超師院讀禪經〉詩:「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
一塵不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慧能便在深夜裡帶一名會寫字的書僮,幫他在神秀的偈旁寫下:「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意思是說,能修行到無身無心的話,萬物皆空,根本無須擔心落塵,更不必時時拂拭了。弘忍大師看到後,認為慧能的修行更好,便將衣缽傳授給他。典源又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僧那禪師》。內容則是表述僧那禪師的生平事蹟,他告誡弟子慧滿修道除了要能苦行外,還要能明本心,苦行才會有用。而要能明本心,就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心性所向,不要迷失。這樣心靈就會常保明亮,而不會有一點斷續間隔。後來「一塵不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品純潔,絲毫不沾染壞習氣。也用於形容非常乾淨,一點灰塵都沒有。
一塵不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慧能便在深夜裡帶一名會寫字的書僮,幫他在神秀的偈旁寫下:「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意思是說,能修行到無身無心的話,萬物皆空,根本無須擔心落塵,更不必時時拂拭了。弘忍大師看到後,認為慧能的修行更好,便將衣缽傳授給他。典源又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僧那禪師》。內容則是表述僧那禪師的生平事蹟,他告誡弟子慧滿修道除了要能苦行外,還要能明本心,苦行才會有用。而要能明本心,就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心性所向,不要迷失。這樣心靈就會常保明亮,而不會有一點斷續間隔。後來「一塵不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品純潔,絲毫不沾染壞習氣。也用於形容非常乾淨,一點灰塵都沒有。
談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人談話時手裡所拿的拂塵。也稱為「講麈」。
佈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席間勸客人用餐。《紅樓夢》第三回:「旁邊丫鬟執著拂塵、漱盂、巾帕。李、鳳二人立於案旁佈讓。」
真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畫或詩文等確實出自署名作者的手筆,而非偽託、假造。宋.劉迎〈題十眉圖〉詩:「寶箱拂塵金𨧱膝,周昉丹青見真筆。」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一.李青蓮詩》:「青蓮胸懷浩落,不屑屑於恩怨,何至誹謗如此!恐亦非其真筆也。」
談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談話時手上所拿的拂塵。宋.黃庭堅〈送定公〉詩:「每來促談麈,風生塵竹枝。」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