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枷車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麻花。把數股條狀的麵旋扭在一起,用油炸熟的食品。
|
枷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套在犯人脖子上的刑具。《水滸傳》第五一回:「那一枷梢打個正著,劈開了腦蓋,撲地倒了。」《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山前行看著靜山大王,道聲與獄子:『把枷梢一紐。』枷梢在上,道士頭向下。」
|
桎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腳鐐手銬。為古代的刑具,在足曰桎,在手曰梏,主要用來拘繫犯人。《後漢書.卷四一.鍾離意傳》:「意遂於道解徒桎梏,恣所欲過,與剋期俱至,無或違者。」《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既籓籬之已觸,總桎梏而自甘。」
2.束縛。《莊子.德充符》:「彼且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
|
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束緊、勒緊。《儒林外史》第四回:「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臉和頸子箍的緊緊的,只剩得兩個眼睛,在縣前示眾。」
|
始作俑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則被用來比喻首創惡例的人。如清人張潮《虞初新志.卷一.姜貞毅先生傳》引魏禧語:「北鎮撫司獄廷杖、立枷諸制,此秦法所未有。始作俑者,罪可勝道哉!」意思是說,「廷杖」、「立枷」這樣的刑罰,即使是秦代都沒有,發明這種殘忍刑罰的人,真是罪大惡極啊!
|
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牢籠、囚牢。通「柙」。《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朱溫)被地分投解徐州,送左獄禁勘,恰與劉文政同匣。是夜三更,風雨驟作,溫打開匣,脫了枷,同那劉文政躍身從氣樓走出。」
|
義不容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7.《醒世姻緣傳》第八九回:「龍氏放聲哭叫,強逼薛如卞兄弟懇央縣官釋放薛再冬的枷號,薛如卞兄弟到此地位,明知理虧,但只是義不容辭,怎忍坐視,即刻起身赴縣,尋著了素姐。」
|
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力支撐。《水滸傳》第八回:「林冲掙的起來,被枷礙了,曲身不得。」《儒林外史》第五回:「及到天氣和暖,又勉強進些飲食,掙起來家前屋後走走。」
|
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的刑具。枷械的統稱。《說文解字.木部》:「校,木囚也。」《資治通鑑.卷二六九.後梁紀四.均王乾化三年》:「庚辰,晉王發幽州,劉仁恭父子皆荷校於露布之下。」
|
離鄉背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神晏認為,世間男女接觸佛教,看到許多的經籍,便埋首研究。如此一來,非但不能得到正道,反而被文字的枷鎖所綑綁,無法解脫。因此他鼓勵求道者應該離開故鄉,到外地去求訪得道名師,親身追求正道,如此才不會被經典文字所迷惑。後來「離鄉背井」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離開故鄉,在外地生活。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