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81.623 ms
共 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依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按照次序。《三國演義》第三三回:「依次歃血,循至別駕韓珩。」《紅樓夢》第六三回:「襲人為先,端在脣上吃了一口,餘依次下去,一一吃過。」
|
恐後爭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爭先恐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爭先恐後」係由「爭先」及「恐後」二語組合而成。
「爭先」是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提到晉國與楚國爭執於歃血盟誓的先後。晉國人認為:晉國一向是諸侯的盟主,從來沒有其他國家在晉國之前歃血的。楚國人認為:晉國和楚國的地位是對等的,如果讓晉國一直在先,這就是楚國比晉國弱小了。而且晉國、楚國交換著主持諸侯的結盟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怎能說晉國一直是盟主呢?因雙方爭執不下,於是叔向對趙孟(二人均為晉國臣子)說:「諸侯是歸服於晉國的德行,不是歸服於晉國是否主持盟會。你致力於修明德行,不要去爭搶歃血的先後。諸侯結盟,小國本就應有一個出來負責結盟諸種事物的,此次...
|
涕泗橫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哭得很傷心。《周書.卷三三.楊荐傳》:「荐知其意,乃正色責之,辭氣慷慨,涕泗橫流。」《三國演義》第五回:「眾因其辭氣慷慨,皆涕泗橫流。歃血已罷,下壇。」也作「涕泗縱橫」。
|
三寸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三寸不爛之舌」之典源,提供參考。 ◎1《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1>已定從2>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3>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4>。毛先...
|
衣裳之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和平的會議,相對於兵車之會而言。《穀梁傳.莊公二十七年》:「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嘗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東周列國志》第一八回:「君奉王命,以臨諸侯,安用兵車?請為衣裳之會。」也作「衣冠之會」。
|
瀝血以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歃血為盟
|
唼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時盟誓時,以牲血塗口表示守信。《漢書.卷四○.王陵傳》:「始與高帝唼血而盟,諸君不在邪?」也稱為「啑血」、「歃血」。
|
患難相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遇到艱難困苦,則互相體恤救助。《東周列國志》第九○回:「今日但當刑牲歃血,誓於神明,結為兄弟,務期患難相恤。」
|
割臂盟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割破手臂,歃血為盟。語出《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初,公築臺臨黨氏,見孟任,從之,閟,而以夫人言,許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後用以比喻男女相愛,私自訂立婚約盟誓。也作「割臂盟」、「割臂以盟」。
|
啑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結盟時,以牲血塗於口,用以表示昭信。《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始與高帝啑血盟,諸君不在邪?」也稱為「唼血」、「歃血」。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