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4.909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克勤克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時洪水經常泛濫成災,人們深受水患之苦。堯帝命鯀去治水,鯀用築堤堵截的方法,治水九年還是失敗。舜帝時派鯀的兒子禹去治水,他吸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實地勘查,採用了疏通的方法根治了水患。在禹十三年艱苦的治水工作中,曾三過家門而不入,他節衣縮食,與百姓一起辛勤努力,同甘共苦,深受百姓愛戴。舜覺得禹實在是個有德有才的人,便要把帝位讓給他,但禹不肯接受。所以舜就告訴禹說:「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不自滿假,惟汝賢。」意思就是說:舜覺得禹是個很賢能的人,既能勤勞地為國出力,又能節儉地持家,謙虛而不自滿,所以一定可以當得起帝王這個職位。禹在舜的堅持及百姓的擁戴下,終於接受了舜的禪讓,建立了夏朝。後來「克勤克儉...
正本清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清.錢泳《履園叢話.卷四.水學.水害》:「一旦治水,而欲正本清源,復其故道,怨者必多,未為民便也。」
手足胼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手掌和腳底長滿厚繭。形容極為辛勞勤苦。《荀子.子道》:「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唐.牛僧孺〈辨私論〉:「昔大禹之手足胼胝,是公其身于治水也。」也作「手胼足胝」。
沐雨櫛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櫛風沐雨」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相傳在堯的時代,天下發生大水,把田地和房子都沖毀了,人們生活十分痛苦。於是堯派禹前去治水。禹是個十分認真負責的人,有悲天憫人的胸懷。他親拿著治水的工具,和工人們一起開通水道,疏通洪水,因為太勞累,以至小腿上面的毛也被磨光了,身體常常浸沐在驟雨中,頭髮被烈風給吹動著,也就是頂著烈風急雨不斷辛勤工作,只希望早日消除洪水,讓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莊子.天下》文載,墨子稱禹「沐甚雨,櫛疾風」,後來「櫛風沐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在外奔走,極為辛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書上的一種水草。《楚辭.屈原.天問》:「咸播秬黍,莆雚是營。」漢.王逸.注:「言禹平治水土,萬民皆得耕種黑黍於雚蒲之地,盡為良田也。」
下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向下流注。《書經.禹貢》「冀州既載」句下唐.孔穎達.正義:「以水性下流,當從下而泄,故治水當從下為始。」
禪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帝王讓位給賢人。[例]舜將帝位禪讓給治水有功的禹。
牛溲馬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牛溲,車前草,可治水腫、腹脹。馬勃為菌類,可為止血藥。牛溲馬勃比喻微賤的東西。唐.韓愈〈進學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歧路燈》第六三回:「把一個累代家有藏書、門無雜賓之家,弄成魑魅魍魎,塞門填戶,牛溲馬勃,兼收并蓄了。」也作「馬勃牛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人名。夏禹的父親,堯封於崇伯,因治水無功,被舜殺於羽山。
孳孳不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孜孜不倦」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書經》,或稱《尚書》,相傳由孔子所編定,上記堯舜及夏商周三代,下至秦穆公時代的典謨訓誥。〈益稷〉篇記述大禹治水的事蹟。舜聽了臣子皋陶的謀議,於是也要禹說一些美言。禹跪拜行禮說:「我沒有什麼好說的,我只是每天勤勉不懈地工作。」皋陶說:「這是怎麼說?」禹回答說:「浩浩蕩蕩的洪水包圍了高山,淹沒了丘陵,人民被困在洪水裡。我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輦,順著山間荒涼的小徑砍樹作成路標。和益一起送上生鮮的魚鱉鳥獸給人民。我疏通九大河川,讓洪水順利流入四海;挖通溝渠,引導水流入河川。和稷一起教人民播種穀物,並分送生鮮的食物給人民,使人民交易物資,互通...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