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0.389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盂蘭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徒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齋僧、拜懺、放焰口等活動,以超渡祖先及餓鬼道眾生的法會。參見「盂蘭盆」條。
法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或道教法會時所奏的樂曲。最早見於東晉的《法顯傳》。原為西域各族民樂,傳入中國與清商樂結合,形成隋代的法曲。《新唐書.卷二二.禮樂志十二》:「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
水陸道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佛教法會。時間少則七天,多則四十九天,法會期間以誦經、設齋、禮佛、拜懺為主。以使六道眾生脫離苦海。水陸是概括六道眾生的生存環境,故稱為「水陸道場」。《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在墓前建起水陸道場三晝夜,以報大恩。」《紅樓夢》第一○一回:「做四十九天的水陸道場,保佑家口安寧,亡者昇天,生者獲福。」也稱為「水陸法會」、「水陸齋」。
無遮大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公開的法會,不論賢聖道俗貴賤上下,一律皆可參預,平等行財、法二施,印度國俗常舉行之,中國六朝時,亦多仿行。《梁書.卷三.武帝本紀下》:「輿駕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三折:「今有陳相公做這無遮大會,一應人等,都要捨貧散齋,小僧已都準備下了。」
法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道教稱神仙聖家的鑾駕。如:「法駕鑾輿,來臨法會。」
跳大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祈福保平安的儀式。民間遇有凶災,舉行禳祈、齋醮的法會,請道士、乩童等,藉言鬼神附身,起舞念咒,以祛邪避凶,消災解厄。
佛誕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紀念釋迦牟尼佛誕生的節日。一般為農曆四月八日,也有訂為國曆四月十五日者。是日寺院除舉行誦經法會外,並用各種香料煮成香湯灌洗佛像。也稱為「佛誕日」、「浴佛節」。
大陸礁層公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規範大陸礁層界線劃分規定的國際條約。由第一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通過,西元一九五八年於日內瓦簽訂。一九八二年第三次海洋法會議又重作修訂。
齋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會
慧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海般深廣的智慧。南朝梁.蕭統〈開善寺法會〉詩:「法輪明暗室,慧海渡慈航。」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