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5.16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左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4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唐朝陸德明《經典釋文》左傳卷 宋朝王安石《春秋解》1卷,已佚。 清朝洪亮吉《春秋左傳詁》ISBN 7-5325-1733-0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清朝王引之著《經義述聞》左傳卷,ISBN:780643173X,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清朝劉文淇等《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 清朝劉文淇《左傳舊疏考證》8卷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趙光賢《春秋與左傳》 徐仁甫《左傳疏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何樂士《左傳虛詞研究》,商務印書館,1989年 ISBN 7-...
爾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駢雅》《駢字分箋》明朝方以智《通雅》清朝孔鮒《小爾雅義證》清朝王煦《小爾雅疏》清朝吳玉搢《別雅》清朝洪亮吉《比雅》清朝史夢蘭《疊雅》清朝葛其仁《小爾雅疏證》清朝光緒十六年(1890年)宋翔鳳《小爾雅訓纂》清朝《小爾雅校證》 外部鏈接 http://ctext.org/er-ya/zh 《爾雅》全文 http://ctext.org/xiao-er-ya/zh 《小爾雅》全文 以上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8%BE%E9%9B%85
宏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聲音大而且響亮。《福惠全書.卷二五.教養部.擇鄉約》:「句讀分明,聲音宏亮,則聞之于遠,聽者方能領略。」《文明小史》第三三回:「不覺精神陡長,說話的聲音也宏亮了。」
響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嘹亮、洪亮
杜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評價晚唐的張為在《詩人主客圖序》中將杜牧的詩歸為「高古奧逸」類。杜牧詩文皆所擅長,在唐朝也不多見。洪亮吉稱「有唐一代,詩文兼擅者,惟韓柳小杜三家。」杜牧除了詩作以外,也是一位書法家。清朝葉奕苞評論其書法:「牧之書瀟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風韻,宗伯云:『顏柳以後,若溫飛卿,杜牧之,亦名家也。』」。目前唯一流傳於世的杜牧手跡《張好好詩》收藏於故宮博物院。其詩英發俊爽,為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又與李商隱齊名,人稱「小李杜」。 著作《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文都收錄在《樊川文集》裡。...
盜鐘掩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掩耳盜鈴」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掩耳盜鈴」之「鈴」,典源作「鍾」。「鍾」同「鐘」。春秋時,晉國的范吉射被智伯消滅後,有人在他家中看到一口鐘,想把他偷走。可是這鐘實在是太大了,根本無法背走,於是就打算把鐘敲碎後再一塊一塊的拿走。可是一動手敲,鐘便發出洪亮的響聲。他怕這鐘聲會引來他人的搶奪,於是急忙將自己雙耳摀住,以為這樣自己聽不見,那麼別人也就聽不到了。後來這個愚蠢行為的故事被濃縮成「掩耳盜鈴」,用來比喻自己欺騙自己且妄想藉以瞞騙他人。出現「掩耳盜鈴」的書證如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列朝.朝覲官進獻》:「夫既曰官銀,那有無礙之理,真掩耳盜鈴也。」然而從古書裡的記載,卻不難看出...
領角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t;註2及註4> 離人類居住環境最近的貓頭鷹領角鴞廣佈在台灣山區,牠常在每個夜晚鳴叫,單調且洪亮的聲音是在黑夜中尋找他最好的線索,辨音定好方位之後投以燈光,領角鴞就會因他紅色的雙眼而暴露行蹤;而如果模仿牠的聲音,牠會因為好奇而共鳴回應,如循聲移動到發生處讓牠發現是異類假造之後,就會換發出"給"的急促串音發出抗議的警戒聲。<註3>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領角鴞英文關鍵字:Collared Scops-Owl 參考書目註1:自然生態保育系列叢書三,宜蘭縣鳥類資源23頁,張明財及林燕秋撰文,宜蘭縣政府1996年...
掩耳盜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掩耳盜鈴」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掩耳盜鈴」之「鈴」,典源作「鍾」。「鍾」同「鐘」。春秋時,晉國的范吉射被智伯消滅後,有人在他家中看到一口鐘,想把他偷走。可是這鐘實在是太大了,根本無法背走,於是就打算把鐘敲碎後再一塊一塊的拿走。可是一動手敲,鐘便發出洪亮的響聲。他怕這鐘聲會引來他人的搶奪,於是急忙將自己雙耳摀住,以為這樣自己聽不見,那麼別人也就聽不到了。後來這個愚蠢行為的故事被濃縮成「掩耳盜鈴」,用來比喻自己欺騙自己且妄想藉以瞞騙他人。出現「掩耳盜鈴」的書證如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列朝.朝覲官進獻》:「夫既曰官銀,那有無礙之理,真掩耳盜鈴也。」然而從古書裡的記載,卻不難看出...
竊鐘掩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掩耳盜鈴」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掩耳盜鈴」之「鈴」,典源作「鍾」。「鍾」同「鐘」。春秋時,晉國的范吉射被智伯消滅後,有人在他家中看到一口鐘,想把他偷走。可是這鐘實在是太大了,根本無法背走,於是就打算把鐘敲碎後再一塊一塊的拿走。可是一動手敲,鐘便發出洪亮的響聲。他怕這鐘聲會引來他人的搶奪,於是急忙將自己雙耳摀住,以為這樣自己聽不見,那麼別人也就聽不到了。後來這個愚蠢行為的故事被濃縮成「掩耳盜鈴」,用來比喻自己欺騙自己且妄想藉以瞞騙他人。出現「掩耳盜鈴」的書證如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列朝.朝覲官進獻》:「夫既曰官銀,那有無礙之理,真掩耳盜鈴也。」然而從古書裡的記載,卻不難看出...
行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行路時經過。元.陳鎰〈和賈縣尉秋日往山中〉詩:「山色蒼茫翠欲流,行經熟路憶曾遊。」清.洪亮吉〈磐石塘〉詩:「行經磐石汛,石脈始森峭。」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