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3 ms
共 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凜然起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肅然起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肅然起敬」典源作「肅然增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中有一則記事:淨土宗始祖慧遠大師,在廬山講學,當時他雖已老邁,依然講論不輟。他看到弟子中有人怠惰了,就說道:「桑榆之光,理無遠照;但願朝陽之暉,與時並明耳。」說自己像桑榆上的落日餘暉,已經不久人世,但弟子們就像初昇的朝陽,光熱與時俱增,希望弟子們能夠把握青春年少,及時努力。慧遠說完後,就拿起佛經,繼續登座說法。那些高材生看慧遠雖老,卻仍賣力講論,就非常莊嚴地增加了恭敬之心,因此更加努力。後來「肅然起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因受感動而莊嚴地興起欽佩恭敬之心。
|
無量壽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佛教典籍,二卷。三國魏康僧鎧譯。本經和《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合稱淨土三經。現存除僧鎧的譯本外,尚有支婁迦讖譯的《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支謙譯的《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菩提流志譯的《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法賢的《大乘無量壽莊嚴經》都是本經的異譯本。本經述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由來。對阿彌陀佛的信仰和中國淨土宗的成立有決定性的作用。本經現除漢譯本外,尚有梵文原典和藏文譯本傳世。
|
道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俗姓衛。唐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人。他是繼承北魏曇鸞淨土思想的大師,也是淨土宗的創始人之一。提倡稱名念佛,自己日念七萬遍,度眾無數,當時晉陽、太原、汶水三縣七歲以上男女沒有不稱阿彌陀佛名號的,可見他化人之深。著有《安樂集》二卷,將淨土法門作系統的闡述,為淨土宗的要籍。
|
打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淨土宗與禪宗的修行法,於七日內,除必要的吃飯睡覺之外,避開一切俗事,專心參究佛法,稱為「打七」。禪宗每年冬季都要舉辦一至十個「打七」活動。也稱為「打淨七」、「打禪七」。
|
懷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專修淨土法門,通釋關於往生淨土的疑難。對唐代淨土宗的發展,貢獻很大。著有《釋淨土群疑論》七卷。
|
觀無量壽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典籍。一卷。南朝宋畺良耶舍譯。此經典主要教導十六種觀法。是淨土宗的修行者修觀法的主要依據之一。簡稱為「觀經」。也稱為「觀無量壽佛經」。
|
稱名念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修行方法之一。用口誦阿彌陀佛的名號攝心,累積功德,以達到往生極樂淨土的目標。《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中》:「有說淨土之行雖復眾多,唯有二類。一緣事行,稱名念佛故;二依理行,息攀緣故。」
|
五會念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修行方法之一。唐代法照依《無量壽經》所創。由三、五至六、七人一起共修,在一坐的時段,依念佛聲調的不同分成五會,即第一會平聲緩念,第二會上聲緩念,第三會非緩非急念,第四會漸急念,以上皆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五會四字轉急念,只念阿彌陀佛。五會念畢後即誦寶鳥諸雜讚。此方法一直為後來淨土宗道場通用。《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本》:「五會念佛竟,即誦寶鳥諸雜讚。」
|
觀想念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淨土宗的修行方法之一。修行者專注觀想阿彌陀佛形像、功德的方法。修行者可由此方法得證三昧的境界或往生淨土。
|
蓮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淨土宗的別名。參見「淨土宗」條。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