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59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趙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昭輔、王仁贍同事。顯德三年(956年),他成為匡國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趙匡胤的幕僚。趙匡胤破南唐的州後趙普任幕府推官。之後宰相範質奏調趙普任渭州(今甘肅平涼)軍事判官。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周世宗死,柴宗訓即位,是年七月,趙匡胤改領歸德軍節度使,趙普升為節度掌書記。目錄1 第一次拜相2 第二次拜相3 第三次拜相4 評價5 參考書目6 以上資料來源 第一次拜相顯德七年(宋建隆元年,960年)正月元旦,趙匡胤率軍北上,部隊到達陳橋時,趙普等人為趙匡胤謀策,發動陳橋兵變。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淳化三年(992年)因...
邸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始於漢代,各郡國駐京邸官員,傳抄京都詔令、奏章、宮廷及政治新聞於諸侯的文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種報紙。後世因稱朝廷官報為「邸報」。宋.蘇軾〈小飲公瑾舟中〉詩:「坐觀邸報談迂叟,閑說山憶醉翁。」也稱為「邸鈔」。
水清石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水落石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醉翁亭位於州(今安徽省縣)城西南瑯琊山兩峰之間,為山僧智仙所築。〈醉翁亭記〉就是歐陽修遊賞醉翁亭後所寫下的一篇文章,文中描寫出山林四季變化的景色:春季有野花幽香,夏季有綠樹繁茂而成一片濃蔭,秋季風聲蕭瑟而霜色瑩潔,冬季水枯而石頭盡露。朝暮之間的景色變化,加以四季的不同景色,使得遊賞於醉翁亭中的快樂顯得無窮無盡。「水落石出」或許就是從本文摘出的一個成語。因為水位低,本來沉於水底的石頭逐一浮露出來,石頭猶如原被遮掩的真相,所以這句成語就被用於比喻事情經過澄清而後真相大白。
清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清美的名聲。宋.蘇軾〈次韻王州見寄〉詩:「笑捐浮利一雞肋,多取清名幾熊掌。」《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你們伏侍太老爺,凡事不可壞了太老爺清名,也要各人保著自己的身家性命。」
琅邪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名:(1)在今山東省諸城縣東南,秦始皇曾登此山,築琅邪臺,立石刻以紀功頌德。(2)在今安徽省縣西南。晉元帝為琅邪王時,曾避居此山,因以為名。也作「琅琊山」、「瑯琊山」。
水涸石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水落石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醉翁亭位於州(今安徽省縣)城西南瑯琊山兩峰之間,為山僧智仙所築。〈醉翁亭記〉就是歐陽修遊賞醉翁亭後所寫下的一篇文章,文中描寫出山林四季變化的景色:春季有野花幽香,夏季有綠樹繁茂而成一片濃蔭,秋季風聲蕭瑟而霜色瑩潔,冬季水枯而石頭盡露。朝暮之間的景色變化,加以四季的不同景色,使得遊賞於醉翁亭中的快樂顯得無窮無盡。「水落石出」或許就是從本文摘出的一個成語。因為水位低,本來沉於水底的石頭逐一浮露出來,石頭猶如原被遮掩的真相,所以這句成語就被用於比喻事情經過澄清而後真相大白。
隋珠暗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明珠暗投」。見「明珠暗投」條。01.宋.周孚〈謝端硯辛州幼安〉詩:「隋珠暗投處,歎息真可弔。」 
瑯琊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名:(1)在今山東省諸城縣東南。(2)在今安徽省縣西南。也作「琅邪山」、「琅琊山」。
委曲保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委曲求全」。見「委曲求全」條。01.宋.歐陽修〈州謝上表〉:「知臣幸逢主聖而敢危言,憫臣不顧身微而當眾怨,始終愛惜,委曲保全。」 
西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位於安徽省縣城西的一條溪澗。唐韋應物有〈州西澗〉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