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3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類人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外貌和舉動都像人的猿類。屬長臂猿科和猩猩科的無尾、人形靈長類動物。大都棲息在非洲和東南亞熱帶森林中。能以後肢步行,血管、神經、骨肉、齒列等均與人類相似。但口吻突出,顏面較小,智力甚高,在親緣上比其他現存靈長動物更接近人類。簡稱為「人猿」。
|
蟲沙猿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周穆王南征,全軍盡沒,君子化為猿與鶴,小人化為蟲與沙。見《太平御覽.卷九一六.羽族部.鶴》。後比喻陣亡的將士。唐.韓愈〈送區弘南歸〉詩:「穆昔南征軍不歸,蟲沙猿鶴伏以飛。」
|
猿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靈長目中與人科最接近的分類單位,包括現生的長臂猿、猩猩、黑猩猩、大猩猩及其祖先的化石等。
|
虎體猿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身體強壯,威風凜凜。《三國演義》第一○回:「只見一位少年將軍,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體猿臂,彪腹狼腰;手執長鎗,坐騎駿馬,從陣中飛出。」
|
大長臂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ylobates syndactylus (Raffles, 1821)
為本科體型最大的動物,頭軀幹長75~90公分,無尾,體重8~13公斤,雙臂伸開來長度可達1.5公尺,體毛長而密,體型與四肢修長,全身黑色,但喉部有灰色或粉紅色的喉囊,吼叫時會擴張,腳的第二、三趾相連。
馬來西亞本島、蘇門答臘。
主要棲息環境低海拔到1,800公尺的季風林、落葉林、常綠林等,日行性,樹上活動為主,喜歡待在25~30公尺高處,一天活動時間約10.5小時,活動距離約1公里,食物以葉、果實為主,也吃花、芽、昆蟲;一夫一妻小家庭聚居,共同防衛領域,領域大小約30公頃,雌雄猿會交替的鳴叫以宣示領域,族群密度約每平方公里0.8~4群;懷孕期230~235天,生殖間隔約2~3年,一胎1仔,出生後的小猿緊抱母猿腹部,第二年後雄猿負起較多照顧的責任,小猿約6歲時離開建立自己領域,8~9歲性成熟,圈養下壽命可達40年。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靈長目(Order Primates)
長臂猿科(Family Hylobatidae)
|
窮猿投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人處於困境時,急擇棲身之所。《晉書.卷九二.文苑傳.李充傳》:「裒將許之為縣,試問之,充曰:『窮猿投林,豈暇擇木!』乃除剡縣令。」宋.蘇軾〈與王定國書〉:「非不知揚州之美,窮猿投林,不暇擇木也。」也作「窮猿奔林」。
|
猿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人類。介於現代人和人形猿之間,腦容量較猿為大,能運用雙手製作簡單的工具,知道用火熟食。下肢能直立,並且能運用語言,表情達意。
|
猿穴壞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岩崩壞是由於猿猴築建巢穴。比喻忽略小事,將釀成大患。語本漢.孔融〈臨終〉詩:「河潰蟻孔端,山壞由猿穴。」
|
食猿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ithecophaga jefferyi
體長86~102公分,為巨型猛禽。喙大而長,頭頂至後頸的羽毛略長而看似為零亂的頭冠。身體背面深褐色,喉至胸腹部污白色,蠟膜灰褐色,亞成鳥大致似成鳥,飛羽及翼上覆羽外緣白色。
分布於亞洲東南部之菲律賓,為特有種。
主食狐猴(Lemur)及麝香貓(Palm Civet),其次為猴類,其他如鼠類、飛鼠、蛇、蜥蜴及鳥類(鷹類、貓頭鷹、犀鳥)亦名列其菜單之中。狩獵方式為在森林內部冠層的樹枝上等待獵物,曾有過數隻個體合作追捕猴類的記錄。繁殖期9~12月,巨型的巢築於樹高30公尺以上的大樹,每窩產1卵,約60天孵化。雛鳥羽毛23~24週長齊,但至少再一年以後才離巢獨立生活。基於上述原因,凡當年繁殖成功者,次年再繁殖,失敗者則會繼續築下一巢。全世界食猿鵰的野外族群估計少於200隻,全球性瀕危,導致族群數量下降的原因包括棲地的減少、狩獵以及人為捕捉飼養。
鳥綱(Class Aves)
鷹形目(Order Falconiformes)
鷺鷹科(Family Accipiteridae)
|
吼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脊椎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為最大形的廣鼻猿類。原產巴西、哥倫比亞等地。能以長尾懸於他物,又能以尾尖取果實納口。體色依種類而異。晨夕或暴風雨將至,輒大吼,故稱為「吼猿」。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