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310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有眼不識荊山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荊山玉,春秋時代楚國人卞和在荊山發現的璞玉,兩次獻給楚王,都被認為是普通的石頭。「有眼不識荊山玉」比喻認不出名貴的物品或傑出的人物。如:「這麼純淨的水晶,你竟然當成玻璃,真是有眼不識荊山玉。」《金瓶梅詞話》第二一回:「我西門慶一時昏昧,不聽你之良言,辜負你的好意。正是:『有眼不識荊山玉,拿著頑石一樣看;過後知君子,方纔識好人。』千萬作饒恕我則個!」
和隋之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和氏的璞玉,隋侯的明珠,皆為稀世的珍寶。比喻珍貴的物品。漢.班固〈答賓戲〉:「先賤而後貴者,和隋之珍也。」
價比連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卿,均有功績國賴以安。 (3) 和氏璧:根據《韓非子.和氏》篇的記載,戰國時楚人卞和自楚國山中得一璞玉,曾獻於楚厲王和武王,皆因被鑑定為石頭,先後被砍去左、右足。至文王即位,得知卞和抱璞痛哭於荊山下,遂命玉工理其璞,製成寶璧,命名為「和氏璧」。 (4) 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稷,戰國時秦國君,生卒年不詳。在位時用范雎採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國勢強盛。然於和氏璧事件與澠池之會,皆受挫於趙藺相如。〔參考資料〕 《尹文子.大道上》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寶玉徑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鄰人,鄰人陰欲圖之。謂之曰:「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一復之。」田父雖疑,猶錄以歸,置于廡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
和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楚人卞和所得的璞玉。參見「和氏璧」條。《文選.曹丕.與鍾大理書》:「和璧入秦,相如抗節。」
價等連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卿,均有功績國賴以安。 (3) 和氏璧:根據《韓非子.和氏》篇的記載,戰國時楚人卞和自楚國山中得一璞玉,曾獻於楚厲王和武王,皆因被鑑定為石頭,先後被砍去左、右足。至文王即位,得知卞和抱璞痛哭於荊山下,遂命玉工理其璞,製成寶璧,命名為「和氏璧」。 (4) 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稷,戰國時秦國君,生卒年不詳。在位時用范雎採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國勢強盛。然於和氏璧事件與澠池之會,皆受挫於趙藺相如。〔參考資料〕 《尹文子.大道上》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寶玉徑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鄰人,鄰人陰欲圖之。謂之曰:「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一復之。」田父雖疑,猶錄以歸,置于廡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