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6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先聲奪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隋唐演義》第五八回:「殿下自領精銳,速據成皋,養威蓄銳,以逸待勞,出奇計一鼓而即可破建德。建德既破,先聲奪人,世充聞之,當不戰而自縛麾下矣!」
四分五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四分五剖注音︰ㄙˋ ㄈㄣ ㄨˇ ㄆㄡˇ漢語拼音︰sì fēn wǔ pǒu釋義︰猶「四分五裂」。見「四分五裂」條。 01.《漢書.卷八七下.揚雄傳》:「往者周罔解結,群鹿爭逸,離為十二,合為六七,四分五剖,並為戰國。」 02.清.曾國藩〈李忠武公神道碑銘〉:「四分五剖,精銳星散。」 參考詞語︰五裂四分注音︰ㄨˇ ㄌ|ㄝˋ ㄙˋ ㄈㄣ漢語拼音︰wǔ liè sì fēn釋義︰猶「四分五裂」。見「四分五裂」條。 01.明.海瑞〈申海南道陳雙山文〉:「然以三州十縣制黎則又千谿萬徑,皆可施功;五裂四分,柄執在我。」 參考詞語︰四分五落注音︰ㄙˋ ㄈㄣ ㄨˇ ㄌㄨㄛˋ漢語拼音︰sì fē...
關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蒙准備進攻荊州南部,魯肅將萬餘人馬於益陽牽制關羽,劉備從益州帶兵回援。時關羽號稱有三萬人馬,自選五千精銳準備從上游渡河,吳將甘寧率領一千人前往駐守,關羽得知後就沒有過河,在河對岸扎營,這個地方後來稱為“關羽瀨”。此時,曹操進取漢中的張魯,劉備便迅速和孫權修和,協議平分荊州,但雙方關係已趨惡化。孫權方仇視劉備、關羽君臣。 威震華夏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同年關羽進攻荊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大將於禁援救,時大雨令漢水暴漲,於禁所率領的七軍都被大水淹沒,將士紛紛往高處避水,而關羽則乘勢坐大船進行攻擊,史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頭骨。亦泛指頭部。《文選.潘岳.射雉賦》:「欣余志之精銳,擬青顱而點項。」
挫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打敗。[例]我軍利用這次行動挫敗敵軍的精銳部隊。
親痛仇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後漢書.卷三三.朱浮列傳》載,西漢末年天下紛亂之際,彭寵協助劉秀,率領手下精銳搬運糧草,使劉秀大軍免於缺糧之苦。彭寵覺得自己功勞很大,自認光武帝應該會封他為王,但光武帝只封他當「漁陽太守」,職位在另位開國功臣朱浮之下,令彭寵十分不滿。朱浮將彭寵的不滿報告光武帝,光武帝即召彭寵回京。原本朱浮與彭寵即不合,如今朱浮又向光武帝告狀,彭寵大怒,不僅不打算聽令回京,並且帶兵攻打朱浮。朱浮知道後寫了封信勸告彭寵:「如今天下才稍稍穩定,百姓希望有安定的生活。你不應自恃有功而傲慢無禮,為了私仇而興兵造反。這樣做只會使自己人傷心,而讓敵人感到高興啊!」後來「親痛仇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一個人因...
出師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
馬太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太效應,在社會選擇的淘汰過程之中,很明顯的發生在現有的教育體制,名校不斷地區得資源,進而持續招收最精銳的學生,以及發表最受矚目的研究。社會學中的馬太效應關注的是,在財務資本以及社會資本可以透過累積的情況下,這些資源可能由父母轉移至孩童身上,如此的優勢累積,使孩童擁有較高的發展機會、文化、人力資本,亦即同一世代的成就受到上一世代的影響,而產生根本性的不平等。(註2)馬太效應同樣被應用在教育心理學當中,在教育中,學齡前即具備識字能力的孩童,可能在進入學校教育後,倚靠其家庭所給予的學齡前教育優勢,在閱讀理解以及認知上遙遙領先...
李自成之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之目眩智昏,嚴正的紀律頓時化為混亂。李自成集團開始自內崩潰。在外,李自成又遭遇鎮守山海關、擁有明朝精銳部隊的吳三桂(註2.),和盤據東北的清軍(1636年改後金為清)兩大敵人。吳三桂因李自成搶奪了留在北京的愛妾陳圓圓,不僅沒有接受李自成的招撫,反而與自己負責抵禦的敵人清軍聯合攻打李自成。在兩大敵人的合攻之下,李自成敗逃西安,次年被殺。清軍由此得以輕而易舉進入北京,開啟了統治中國兩百六十八年的端緒。之後,華中、華南仍然繼續抗清運動,南明與鄭成功的抵抗即其著例。但明滅清興已是不可挽回的事實。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明毅宗、吳三...
舉重若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舉起沉重的東西,卻好像是提很輕的東西。比喻雖身負重任或面對難題,但因才力高超,應付起來仍輕鬆自若。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五.蘇東坡詩》:「其絕人處,在乎議論英爽、筆鋒精銳、舉重若輕,讀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