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806.076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肉袒負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 卒:終於。 (12) 驩:音ㄏㄨㄢ,通「歡」,友好。 (13) 刎頸之交: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見「刎頸之交」。
流水高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注解〕 (1) 伯牙:春秋時楚國人,生卒年不詳。善鼓琴者,與鍾子期為至交。 (2) 鼓:彈奏。 (3) 鍾子期:春秋楚國人,生卒年不詳。與伯牙為至交,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子期聽而知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已無知音,乃毀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 (4) 峨峨:音ㄜˊ ㄜˊ,高聳的樣子。 (5) 洋洋:水勢盛大的樣子。
莫逆之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莫逆之交」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莊子》一書中對生命的認識有許多闡述。例如在〈大宗師〉一文裡,記述子祀、子輿、子犁、子來等四人,互相談論道:「誰能把『無』當作頭,把『生』當作背脊,將『死』當作尾脊骨,或者是有誰能知道死生存亡是同為一體的,我就與他做朋友。」結果四個人都心領意會於生命來自於無而至於有,最後又歸於死亡─即無。因而四人相視而笑,彼此心意相通,遂結為至交好友。後來「莫逆之交」這句成語,就從原文「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意相投、至好無嫌的朋友。
先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稱已死的父親。《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家母小侄,其實不曾得會,先君卻是伯父至交!」《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小弟因先君見背的早,在先祖膝下料理些家務,所以不曾致力於舉業。」
捧頭鼠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咸陽,降封淮陰侯,終為呂后所殺。 (2) 常山王:張耳(?∼西元前202),戰國末大梁人,與陳餘為至交好友。秦末,陳涉率兵起義,張耳、陳餘響應。從項羽入關,封張耳為常山王。後張耳、陳餘有隙,餘率兵襲耳,張耳敗走,歸劉邦,隨韓信破趙,後被立為趙王,卒謚景。 (3) 成安君:陳餘(?∼西元前204),戰國末大梁人。與張耳同為魏之名士,與張耳為至交好友。秦末,陳涉率兵起義,張耳、陳餘響應。後與張耳絕交,且率兵襲耳,自立為代王,後為韓信所殺。 (4) 刎頸之交: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見「刎頸之交」。 (5) 張黶、陳釋之事:指張耳被圍於鉅鹿之際,派張黶、陳釋二人前往陳餘處求救不得的事情。事...
鳳雛麟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貴族子孫或稱譽傑出子弟。唐.李咸用〈輕薄怨〉詩:「鳳雛麟子皆至交,春風相逐垂楊橋。」也作「麟子鳳雛」。
楊守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臺灣新文學初期的發展也有貢獻,他之所以參與新文學運動,是受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影響。他們是同鄉也是至交,在文學寫作上,賴和對他提攜有加,1925年楊守愚加入賴和、陳虛谷所組的詩人組織「流連索思俱樂部」,又共同組織漢詩團體「應社」。1929年楊守愚第一篇小說〈獵兔〉發表在《臺灣民報》上,就是在賴和的鼓勵與指導下完成。賴和主編《臺灣民報》「學藝欄」期間,因醫務繁忙,有時請楊守愚代勞編務,當稿件不足,楊守愚隨即趕寫一篇補上,從此創作不斷,這也說明了作品與筆名之多的緣故。1935年底楊逵另組「臺灣新文學社」,發行中、日文合刊的...
莫逆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莫逆之交」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莊子》一書中對生命的認識有許多闡述。例如在〈大宗師〉一文裡,記述子祀、子輿、子犁、子來等四人,互相談論道:「誰能把『無』當作頭,把『生』當作背脊,將『死』當作尾脊骨,或者是有誰能知道死生存亡是同為一體的,我就與他做朋友。」結果四個人都心領意會於生命來自於無而至於有,最後又歸於死亡─即無。因而四人相視而笑,彼此心意相通,遂結為至交好友。後來「莫逆之交」這句成語,就從原文「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意相投、至好無嫌的朋友。
一言訂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雙方情意投合,才一交談,便成了至交。《兒女英雄傳》第一五回:「不想到天緣湊巧,倒在此地相會,又得彼此情同水乳,一言訂交,真是難得的一樁奇遇。」也作「一言定交」。
莫逆之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莫逆之交」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莊子》一書中對生命的認識有許多闡述。例如在〈大宗師〉一文裡,記述子祀、子輿、子犁、子來等四人,互相談論道:「誰能把『無』當作頭,把『生』當作背脊,將『死』當作尾脊骨,或者是有誰能知道死生存亡是同為一體的,我就與他做朋友。」結果四個人都心領意會於生命來自於無而至於有,最後又歸於死亡─即無。因而四人相視而笑,彼此心意相通,遂結為至交好友。後來「莫逆之交」這句成語,就從原文「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意相投、至好無嫌的朋友。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