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4.997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調兵遣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興師動眾
侵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入侵別國的領土。《文選.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蠻夷自擅,不討之日久矣!時侵犯邊境,勞士大夫。」《薛仁貴征遼事略》:「朕驅兵五十餘萬,非貪疆好土,侵犯外國,因汝興師,令軍民勞役。」
御駕親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皇帝親自率兵出征。《薛仁貴征遼事略》:「拜英國公李世勣為元帥,敬德作先鋒,起軍三十萬,御駕親征。」《三國演義》第八一回:「卻說先主每日自下教場操演軍馬,剋日興師,御駕親征。」
欺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勢力威嚇或脅迫他人。《福惠全書.卷一一.刑名部.總論》:「豪強之欺壓愚懦,叛逃之誣害善良。」《紅樓夢》第四七回:「媽就這樣興師動眾,倚著親戚之勢,欺壓常人。」
推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退卻、擊退。漢.桓寬《鹽鐵論.地廣》:「是以聖王懷四方,獨苦興師,推卻胡越遠寇,國安災散。」
敵愾同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同仇敵愾」之典源,提供參考。 1、「同仇」:《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1>。王于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2>。 〔注解〕 (1) 同袍:戰袍共同穿用。表示與民同欲。 (2) 同仇:一起征伐仇敵。表示與民同怨。 2、「敵愾」:《左傳.文公四年》衛甯武子來聘,公與之宴,為賦〈湛露〉及〈彤弓〉。不辭,又不荅賦。使行人私焉。對曰:「臣以為肄業及之也。昔諸侯朝正於王,王宴樂之,於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諸侯敵王所愾1>而獻其功,王於是乎賜之彤2>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覺報宴3>。今陪臣來繼舊好,君辱貺之,其敢干大禮以自取戾?」 〔注解〕 (1) 敵王所愾...
同袍同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袍,外衣。澤,通「襗」,內衣。同袍同澤,指共穿一件衣服。語本《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後用以形容軍中同事間患難與共的友情。如:「軍隊就像個大家庭,相互要有同袍同澤的情感,互助互持。」
舉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傾盡國力。《文選.李陵.答蘇武書》:「匈奴既敗,舉國興師;更練精兵,強踰十萬。」
偕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同行。《詩經.秦風.無衣》:「王于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今限已滿,吾欲歸,子可偕行,天上之樂,勝于人間多矣。」
婆心苦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苦口婆心」之典源,提供參考。 1、「苦口」:#《宋史.卷二五六.趙普列傳》1>朕昨者興師選將,止令曹彬、米信等頓於雄、霸,裹糧坐甲以張軍聲。俟一兩月間山後平定,潘美、田重進等會兵以進,直抵幽州,然後控扼險固,恢復舊疆,此朕之志也。奈何將帥等不遵成算,各騁所見,領十萬甲士出塞遠鬥,速取其郡縣,更還師以援輜重,往復勞弊,為遼人所襲,此責在主將也。況朕踵百王之末,粗致承平,蓋念彼民陷於邊患,將救焚而拯溺,匪黷武以佳兵,卿當悉之也。疆埸之事,已為之備,卿2>勿為憂。卿社稷3>元臣,忠言苦口,三復來奏,嘉愧實深。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石門文字禪.卷一七.雲庵生辰詩一一首之一一》。...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