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芭蕾舞劇團基金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機構。1947年成立,是美國芭蕾舞劇團〔參見美國芭蕾舞劇團(American Ballet Theatre, ABT)〕的基金會,負責為會員提供優先訂票、觀賞彩排,或參加特別活動之服務。ABT有將近一百位舞者,經常在國內外演出,舞碼已超過一百支,包括古典、現代、幽默、嚴肅、故事性及抽象性的作品。地址:890 Broadway. New York, NY 10003-1278 U.S.A.
《Encyclopedia of Associations》33rd ed., 1998.
拉空嘉翠;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泰國南部的一種宗教娛樂形式,也叫做《瑪諾拉》(Manora)或《諾拉》(Nora)。傳統的拉空嘉翠舞團由三個舞者兼演員所組成,分別扮演王子、公主和丑角;舞者的老師是舞團之首,再加上一個樂團便算組織完備了,樂團演奏雙簧管(pi)、兩個瓶狀鼓(thon jatri),一個桶狀鼓(Klong jatri)和一對小平鑼(Kheng Khu)。在二十世紀初葉,表演由音樂序曲展開,繼之描述《拉空嘉翠》的宗教起源,接下來是一連串主要角色的獨舞、歌唱、短劇,而終了是一齣戲劇。此劇取名來自《本生譚》,它是說一個神賜的鳥女名叫瑪諾拉(Manora),她嫁給一個人類的王子做妻子,之後又飛返她的家,只為了要獲得丈夫追...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Asian Theatre》.
羅馬的寇利將軍;教皇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五幕默劇舞劇。費沃利(Dominique Le Févre)編舞,Pontelibero作曲,Solfi編劇,Landriani佈景設計,Motta與Mazza服裝設計。1797年2月25日首演於米蘭斯卡拉劇院(Milan The Teatro alla Scala)。故事大略如下:教皇庇護六世不顧寇利將軍的建議,依然派遣奧軍攻打法國;戰敗後,教皇接受法國的條件,也屈辱的換下皇冠,戴上費里吉安帽(Phrygian Cap)。接著是段全體手牽手成一排的法朗多舞(Farandole),最後的結尾舞是第一次法國革命時歌詠的卡曼紐歌舞(Carmagnole),並演奏著馬賽曲(La Marseil...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薄伽梵歌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劇名。為南印度古典民俗表演的重要節目之一,是歌舞劇形式,於坦索柔爾(Tanjore)地方之春季節慶活動中演出。集歌唱、音樂和舞蹈於一體之歌舞劇,其表演程序是:一、合唱者與鼓手逐一介紹劇中之角色人物出場;二、舞蹈先由小丑出場,象神(Ganesha)隨後,接著由國王侍者上演;三、國王或劇中的英雄人物做最後出場的表演者。整體舞劇形式和風格與梵文之傳統歌舞劇如藥叉默劇(Yaksha- Gana)、泰魯克庫圖舞劇(Teruk-kuttu)、維提舞劇(Vithi Nataka)有共同相似之處,至今漸為現代化形式所代替。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宮尾慈良《亞洲舞踊的人類學》1987。
斯里蘭卡國家歌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成立於1970年,團長為嘉倫斯.戴維納(Clarence Delwela)。舞團有二十八位職業舞者與樂師,代表該國至國內外參加各國藝術節演出,舞團負有傳遞該國文化的傳承責任,因此演出的舞碼與該國的宗教傳統(回教)、歷史傳說、儀式祭典有關。由於斯里蘭卡文化受印度影響深遠,故很多舞蹈或神話題材都與印度的兩部史詩「羅摩衍納」、「摩訶婆羅多」有關,而舞蹈的手勢動作更是源自印度的「手印」〔見(Mudra)〕。舞蹈的音樂為著名的甘美朗樂器,舞者皆能歌善舞,團長本身即為著名的「軍隊文化舞團」經理人,來自坎地的貴族家庭,並且擁有自己的舞團。他本人除致力於舞團的提昇,更深入斯里蘭卡偏遠地區採風,研究該地的...
第七屆香港亞洲藝術節1982。
棋戲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面具舞。構想可能來自沙沃伊的亨利公爵(Henry of Savoy),1607年巴黎嘉年華活動的節目,舞者均為法王亨利四世(1589-1610)的朝臣。在簡短的開場後,一群戴面具飾演棋子的演員,散佈在一張大棋盤上。兩位西班牙舞者出場跳舞,之後,對座,各據一邊,代表奕棋者。接著陸續進來一群群貴紳淑女分飾各位階棋子,各據棋位跳著舞。於是正式展開激烈廝殺的棋賽。在各類宮廷舞中,面具舞(Masques)是劇場舞蹈發展史上的正統舞種,亨利四世時,雖民風樸實,卻廣受歡迎。本舞捨棄先前宮廷舞劇的繁複劇情、舞台裝置與舞蹈結構,濃縮成趣味盎然的單純奕棋形式;想像力豐富的戲服,劇情在雙方攻守之間,高潮不斷。...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弒鶴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劇名。印度東北部阿薩姆(Assam)區的男童舞蹈遊戲。演出內容為克里希納(Krishna)神打敗白鶴的故事。白鶴由樹枝製成,骨架約10∼12呎高,以白布覆蓋其外,眼睛以黑色的棉球綴成,鶴嘴是削尖的木條。白鶴道具通常由最健壯的男孩背負,在鑼鼓的伴奏下,演出克里希納與鶴的戰爭。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卡瑪節歌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印度德干半島(Deccan Pen.)在卡瑪節(Kama Festival)演出的舞蹈與歌唱。卡瑪是愛神,印度的邱比特,此春季節慶乃為尊崇克里希納(Krishna)和他的愛侶拉達(Radha);節慶之表演則採用Lavani(即一般民俗歌曲)以及著名的特殊類型Saval合併稱呼。其歌唱劃分為兩部:一部叫做Turai,吟唱克里希納的問題(或回答);另一部叫做Kalki,吟唱回答(或問題),由拉達向她的「主」敘述。歌唱或多或少有即席成份,不過一齣具使命感的表演,都會在演出前做預演。這種表演,簡單而通俗,也有許多現成版本,由職業舞蹈演員巡迴團體提供。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菲律賓芭蕾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該團創立於1987年,是整合了當時舞蹈開路先驅「海瑞拉亞舞團」(Hariraya Dance Company)、「舞蹈音樂會」(Dance Concert),以及多個自弗迪南.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政權倒台後,因文化政策改變而合併的較小舞團。每年在菲律賓文化中心(Philippine Cultural Center)及莫拉科劇院(Meralco Theater)均有固定演出季,上演本土以及國外的作品,菲律賓芭蕾舞劇團有時應邀作國際巡迴演出,亦曾數度前來臺灣演出、為菲律賓唯一可媲美國外著名之職業舞團者,其舞碼涵蓋西方作品。大型古典芭蕾舞劇;如《舞姬》(La Bayade...
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札普威;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劇名。是一種源自《本生譚》〔見Jataka〕或是緬甸傳奇的傳統緬甸舞劇。傳統上,整夜的演出在清晨達到高潮,此時主要的表演者會在故事架構外,唱歌、跳舞或扮丑角。《札普威》表演的重要特色是「揮帕司瓦」(hui-pa-thwa),此為一種雙人舞,由主角們擔任,它通常被使用來表現演出故事中的重要慶典,亦成為劇情和表演的中心。王子、公主和丑角都是主要角色,他們要對抗怪物和壞人。傳統樂團稱為hsaing waing,由二十一個不同音調的鼓(pat aing)、二十一個鑼(kyi waing)、十八或十九個平鑼(maung zaing)、一支雙簧管(oboe)、六個一組的鼓(chauk-lonbat)、一...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Asian Theatre》.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