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4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沙當勞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由印尼舞蹈家沙當勞.古蘇穆(Sardono)成立。沙當勞於六十年代初學印尼古典爪哇舞蹈,曾在彭班安寺廟的「山打達利舞」的表演中擔任主角。1964年在「紐約世界博覽會」表演的印尼文化團中擔任主角,七十年在「大阪世界博覽會」的文化團中擔任藝術總監。積累了多年演出經驗之後,沙當勞逐漸減少這種改編舊舞的創作方法,而是融合爪哇舞蹈動作的特色,並予以再創作。他的最新作品甚至採用了多媒體表現方法,包括電影、電子音樂、由大自然聲音所構成的和諧音樂,以及原始和現代兩種舞蹈。沙當勞舞劇團約有十位基本舞者及特約舞者。該團曾赴義大利、西德、伊朗、法國、香港演出。其作品多出自對印尼的自然環境遭受建築商的過度開發與...
香港第八屆亞洲藝術節專刊1983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常、十分、猛烈。如:「劇痛」、「劇烈」、「劇毒」、「劇寒」、「劇暑」。
戲。如:「話劇」、「劇情」、「喜劇」、「悲劇」、「劇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體配合節奏表演各種姿勢的動作。如:「跳舞」、「手舞足蹈」、「載歌載舞」、「舞步輕盈」。
舞蹈的名稱。如:「交際舞」、「芭蕾舞」、「華爾滋舞」。
揮動、耍動。如:「舞劍」、「舞棒」。
賣弄、玩弄。如:「舞弊」、「舞文弄墨」。
飛揚、飛翔。如:「飛舞」、「眉飛色舞」。
興起。如:「鼓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芭蕾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歐洲古典舞劇的統稱。芭蕾為英語ballet的音譯。起源於十五世紀義大利宮廷,為一種典雅帶有戲劇性的舞蹈。有一套完整的訓練方式,強調足尖舞蹈技巧,並以動作表現多種感情。舞者必須保持高度平衡及輕盈,展現高尚文雅的儀態。各國的芭蕾均有獨特風格,如美國芭蕾舞節奏明快、富活力,英國芭蕾舞典雅,俄國的芭蕾舞有力而華麗。芭蕾舞的主題初為具道德或政治意識的神話戲劇,十九世紀漸轉向逃避現實、追求異國情調。現今的芭蕾舞劇,多已非戲劇性的表演,僅是表現一段音樂或某一動作發展出來的舞蹈,強調心境與感受的表達,也反映生活緊張的壓迫感。
表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戲劇、舞蹈、雜技等的演出。如:「他們表演天鵝湖舞劇。」
林懷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歲,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小說創作班畢業,獲藝術創作碩士學位。1973年,26歲,回台北創辦台灣第一個現代舞劇團「雲門舞集」。1980年,獲第六屆台灣國家文藝獎及第三屆吳三連文藝獎。1983年,36歲,創辦台灣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為第一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1996年,獲紐約市政府文化局「亞洲藝術家終生成就獎」。1983年,獲第一屆世界十大傑出青年。1993年,出版「說舞」與「擦肩而過」兩本書,由遠流出版社出版。1996年,赴奧地利葛拉茲歌劇院,導演歌劇「羅生門」1997年,獲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1999年,53歲,獲頒有「...
黃春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童劇劇本 1993年編導《掛鈴噹》兒童舞台劇,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編導《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大型兒童歌舞劇,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1995年發表《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劇本;編導《愛吃糖的皇帝》兒童舞台劇,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1999年指導《我不要當國王了》兒童舞台劇,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 2002年指導《稻草人與小麻雀》兒童舞台劇(閩南語版),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發表《外科整型》劇本 2003年《外科整型》大型現代人偶劇,與日本HITOMIZA人形劇團技術合作,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編導《戰士乾杯》舞台劇(讀劇版),黃大魚兒童...
國立仁愛高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參加全國高級中等學校讀書心得寫作比賽榮獲三年級優等(第二名)。原舞社參加「2008.E起舞動全國歌舞劇比賽」榮獲高中組「優勝」及「最佳場景」 兩獎項。原舞社參加97、98年度全國舞蹈比賽南投初賽榮獲甲等並獲全國甲組優等。98年度南投縣動會籃球隊榮獲女子組第1名;男子組第4名。 學院系所農業經營科園藝科森林科家政科土木科觀光事業科 願景成為徜徉山林適性學習培育未來公民的綠色學校。 參考資料http://www.ravs.ntct.edu.tw/
吳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纂《吳鳳傳》,1912年中田直久寫了一篇《殺身成仁通事吳鳳》,同時吳鳳事蹟也編入小學教科書、改編成歌舞劇,成功的宣達原住民的行為是「野蠻落後」,應該被「教化」與「開化」,而吳鳳則是「寬大」、「仁慈」,以自我犧牲弭平紛爭的「義士」。此外,1913年日本當局興建吳鳳廟,當時的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更親自主祭。吳鳳搖身一變而成英雄。 國府儒化時期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來臺時,吳鳳傳說已經家喻戶曉,加上又符合儒家精神,因此更加油添醋並編入小學教材,此時的穿說已與史實相差甚遠。 消滅由於其內容對原住民風俗的記述偏離現實、造成一般人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