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0.923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細紋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頭頂黑色,喙褐色,中後胸背板中間黑色,兩側褐色。翅紋發達,具有明顯之亞中帶、痣帶與端帶。雄性腹部第9節腹板基柄部發達,中央形成卵圓形之輪廓,長度僅達抱器端節基部。以上特徵亦可見於本屬之紹德新蛉(N. sauteri)、K紋新蛉(N. k-maculata)、小新蛉(N. gradana)與楊氏新蛉(N. youngi)等4個相關種類,不同的是本種雄性腹部第3節背板有一中突,向後延伸至第4節背板上方,雄性腹部第9節下瓣粗短,端部尖形,亦有別於其它種類。
臺灣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頭頂中央黑褐色,邊緣則為較淺之褐色,中後胸亦呈黑褐色。翅斑紋相當發達,具有明顯之亞中帶、緣斑、痣帶與端帶,其中痣帶形成連續之分支,而端帶則形成中空之斑紋。雄性腹部第3節背板突起向後延伸至第4節,腹部第9節腹板基部中央形成卵形之凹陷,端部則至抱器基節之端部。本種外形與同屬之牧氏新蛉(N. makii)類似,但本種之腹部第9節腹板基部較為寬,而牧氏新蛉(N. makii)之腹板基部則向後逐漸細窄。
K紋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頭頂黑色,喙褐色,中後胸背板中間黑色,兩側褐色。翅紋發達,具有明顯之亞中帶、痣帶與端帶。雄性腹部第9節腹板基柄部發達,中央形成卵圓形之輪廓。以上特徵亦可見於本屬之紹德新蛉(N. sauteri)、小新蛉(N. gradana)、細紋新蛉(N. ophthalmica)與楊氏新蛉(N. youngi)等4個相關種類。不同的是本種前翅痣與內側斜帶形成K字型的斑紋,而雄性下瓣彎曲端部圓鈍寬闊,向基部漸窄,且長度超過抱器端節基部。
赤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頭頂與喙黃色,中後胸背板中央區域黃色,兩側黑色,翅透明,具有2斑形成之亞中帶、2細枝斑形成之痣帶,與1斑形成之端帶。雄性腹部第9節腹板基柄部不發達,腹板下瓣長度達抱器基節長度的3分之2。抱器基節基葉上有2長而發達的刺毛,抱器端節基葉內緣形成平坦面。陽基側突無分枝,長度約達抱器端節基部,並有一叢剛毛著生於側突中段。雌性下生殖板彎窄,端部尖。
蓬萊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種為臺灣所特有,頭黃褐色,胸暗褐色。Rs脈基部、R1脈基部與橫脈較為深暗。翅頂邊緣無斑紋,Cu脈與1A脈間無橫脈。雄性上生殖瓣外緣輪廓圓鈍,長度較抱器基節長。
翅端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為臺灣特有種,頭頂與中後胸背板皆為黑色,喙紅褐色。前翅翅長13.0mm,宽3.5mm,翅透明無色,上有褐色斑紋。斑紋可分為三條,其中亞中帶僅有一條狀斑紋,痣帶和端帶則非常發達。雌性下生殖板寬且具有軸向延伸。雌性下生殖板之特徵亦可見於新蝎蛉屬(Neopanorpa)中的牧氏新蛉(N. markii)與相似新蝎蛉(N. similis)。
中條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之模式標本為日籍學者中條道夫(Michio Chujo)所採得,這也是本種被命名為中條蚊蝎蛉的由來。然而本種目前已知紀錄亦僅有中條道夫(Michio Chujo)所採得之2雄1雌共3筆。體呈淡褐色,翅呈黃褐色,翅長25mm,寬5.7mm。翅痣明顯,斑紋則僅見於翅頂附近。在Rs以及R1處亦沒有任何斑紋,為斑紋較少的種類。Cu與A1間無橫脈。雄性生殖器上生殖瓣呈現向後延伸的指狀突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殼形:殼有螺肋及瘤,尤以第一體層最為明顯,六隻長扁有瘤的足,其中前四隻較短且反曲。最後一隻瘤較少,且其基部有小葉突起,前水管很長且彎曲。殼口及軸唇齒狀襞生長細密。_x000D_ 殼色:淡黃色底棕色斑塊。殼口邊緣為黃橙色或黃褐色,內部為紫色參雜著黑色和白色,齒狀襞為白色。軸唇為橙色,且在白色的齒狀襞間為紫色。_x000D_ 大小:中大型螺,95-170 mm。(163.2×68.2mm)
淡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胸側與腹部末端呈現淡黃色而得名,又名黃尾蛉。翅膀除翅痣有明顯斑紋,其餘全為透明。頭頂與胸背板全為黑色,中央區域無淡色斑紋。
大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體型較大,頭、胸與腹部暗褐色。翅透明,亞中帶僅有2小斑紋,呈現倒Y字型的痣帶為本種之特點,端帶為實心斑紋。雄性腹部第3節背板中突起細小,向後延伸僅至第4節上方。雄性生殖器之抱器端節相當長,約與基節長度相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