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壽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日。《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南京這些鄉紳人家,壽誕或是喜事,我們只拿一副蠟燭去,他就要留我們坐著一桌喫飯。」《紅樓夢》第二五回:「原來次日就是王子騰夫人的壽誕。那裡原打發人來請賈母、王夫人的,王夫人見賈母不自在,也便不去了。」
香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供佛敬神所點的香燈和蠟燭。《南齊書.卷四○.武十七王列傳.臨賀王子岳》:「延興建武中,凡三誅諸王,每一行事,高宗輒先燒香火,嗚咽涕泣。」《紅樓夢》第五四回:「有一個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著拿香火點著了。」
燭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蠟燭燃燒時所發出的光芒。[例]燭光在夜裡跳動閃耀,更增添一份浪漫。
走馬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花燈。從元宵節的習俗發展而來,用木或竹條紮成一風車狀的輻射圓軸,軸外圍成一個圓筒狀的紙輪,上面貼著用各種彩紙剪成的人馬圖案,紙輪外再作一層方形或圓形的燈殼。在紙輪中安放蠟燭,火焰熱力造成空氣對流,輪即轉動,人馬也跟著轉動,影子映在燈殼上,往來迴轉,就像在奔跑一樣,故稱為「走馬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走馬燈》:「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也稱為「馬騎燈」。
鴉鵲無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秦觀的《淮海集》,恐是偽託之作。使用「鴉雀無聲」的例子,如《三俠五義》第一一九回:「這廳上點的明燈蠟燭,照如白晝。雖有多人,一個個鴉雀無聲。」
惜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捨不得分別。[例]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唐.杜牧〈贈別〉詩二首之二)
喜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婚嫁或一切值得慶賀的事。唐.韓愈〈詠燈花同侯十一〉詩:「更煩將喜事,來報主人公。」《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南京這些鄉紳人家,壽筵或是喜事,我們只拿一副蠟燭去,他就要留我們坐著一桌喫飯。」
蠟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蠟燭,也指蠟燭的火光。唐.杜甫〈陪章留後侍御宴南樓〉詩:「出號江城黑,題詩蠟炬紅。」唐.李商隱〈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來引火的火把。《儀禮.士喪禮》:「楚焞置于燋,在龜東。」漢.鄭玄.注:「燋,炬也,所以然火者也。」南朝梁.王筠〈詠蠟燭〉詩:「莢明不足貴,燋燼豈為疑。」
娘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謂:(1)古代對皇后或貴妃的稱呼。《三國演義》第三回:「人告何太后曰:『今大將軍矯詔召外兵至京師,欲滅臣等,望娘娘垂憐賜救。』」《三俠五義》第一五回:「娘娘不覺失聲道:『噯喲!包卿!苦煞哀家了!』」(2)稱女性神明。如:「註生娘娘」。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西頂娘娘廟在萬壽寺西八、九里,每至四月,自初一起,開廟半月,繁盛與萬壽寺同。」(3)對婦女的尊稱。《儒林外史》第五三回:「他家那些娘娘們房裡,一個人一個斗大的夜明珠掛在梁上,照的一屋都亮,所以不點蠟燭!」(4)子女對母親的稱呼。《敦煌變文集新書.卷四.目連緣起》:「娘娘且是親生母,我是娘娘親福(腹)兒。」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