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8.130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女(李梅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前一年即1933年,李梅樹開始準備畢業製作,當時日本的風潮完全在西畫的熱情中,因此在承襲印象派的畫風之下,模特兒人體官能的表達技巧充滿了堅實感與自信。                對畫家而言,這是一段充實的學習階段,由畫中精密部分處理的細緻,可見其態度之嚴謹。
密點胸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ymnothorax thyrsoideus (Richardson, 1844)
魚體較為延長;吻部較鈍。牙齒為圓錐狀;上頜齒、鋤骨齒和下頜齒前側為2列。底色為黃褐色,周身密佈暗褐色的小點;頭前半部無斑點且較身體部位顏色為深。眼虹彩為純白色,瞳孔的直徑相對地較其他種鯙類為小;鰓孔的顏色較深。部分福馬林液保存的標本,體表會包覆一層綠色的物質。中、小型的鯙類;體長可達70公分。
分布於西太平洋的印尼、菲律賓、日本、澳州東北及東南部;中太平洋的密克羅尼西亞和薩摩亞。在台灣多見於基隆、澳底、蘇澳、成功、蘭嶼、貓鼻頭和澎湖等海域。
棲息於潮間帶及亞潮帶的珊瑚、岩礁隙縫中;經常將挺起的身體前半部露出洞穴外。活動敏捷,當外出獵食;喜歡捕食甲殼類或魚類。
被釣獲食用。可飼養、供玩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鯙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臺灣胸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中等體型的鯙鰻。肛門位於魚體中間點之後,具有短的上下頜,圓鈍的牙齒,鋤骨齒2列。魚體褐色且具有灰白色的網狀細紋,新鮮時皮膚表面覆蓋了一層黃黏膜。前鼻管的前端及後鼻孔的邊緣顏色較黑暗,眼睛的虹彩呈橘色,平均脊椎骨組成形式為5-55-119。Holotype: ASIZP0062978, male, 567 mm TL, off shore of Sanshengtai (23.130°N, 121.414°E), Chengkung, Taitung, longline, Wung-Jyh Yang, 19 Aug. 2003.
體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描繪人體於露時所展現的形態,以顯示人身的自然美感,及人類思想的圖畫。始於希臘的體像,在現代美術中仍有重要的地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被子植物的花,若缺少萼及花冠者,則稱為「花」。如半夏花、木麻黃等。也稱為「無被花」。參見「無被花」條。
黑鰭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橢圓形,側扁;頭中大;眼中大。吻長,突出;唇厚,上唇內側具縐褶,下唇中央具溝,分成兩葉;上下頜各具一列錐狀齒,前端具一對犬齒。前鰓蓋骨緣平滑;左右鰓膜癒合,與峽部相連。體被大圓鱗,頸部與胸部被較小鱗;側線完全。D. IX, 10-11;A. III, 11;L.l. 27-28;背鰭連續;腹鰭第一棘延長;尾鰭稍圓形或截形。體前部為淡色,而自背鰭起點至臀鰭起點連線之後部為黑色,且每一鱗片具一藍或藍綠紋;頭淺灰黃色,眼周圍具輻射狀黑紅帶,眼後具一黑斑。幼魚自背鰭前方至腹部前方有一白色帶;頭與體前部淺灰色;尾鰭與尾柄淺黃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名。相傳其人民不穿衣服,屬熱帶民族。《戰國策.趙策二》:「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國。」《後漢書.卷八五.東夷列傳.倭》:「自朱儒東南行船一年,至國、黑齒國,使驛所傳,極於此矣。」也作「倮國」、「人國」。
黑斑胸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ymnothorax favagineus (Bloch and Schneider, 1801)
尖牙;上、下頜齒單列,頜間齒單列,鋤骨齒在大型個體上由前向後由單列逐漸變為雙列。本種體色由白、灰白至灰褐;體表具許多圓黑斑點,斑點的直徑隨著魚體成長並不顯著地增大,而是斑點數量增加;頭部斑點密度較高,且常形成類似蜂巢狀的斑紋。斑點數量和斑點間隔有相當大的變異。中型至大型的鯙類,體長可達180公分左右,為印度太平洋體型第二大的胸鯙類。
廣泛分布於西印度洋至中西太平洋之間的溫暖海域:如南非、紅海、阿曼、馬爾地夫、印尼、日本、菲律賓、澳洲大堡礁等地。在臺灣廣泛見於各地珊瑚、岩礁分布的海域。數量多,為臺灣供食用且產量最大的醇類。
棲居於淺海珊瑚、岩礁的洞穴及隙縫中。以魚類為主食。黑斑胸鯙的斑點間隔因受地點、體型及族群等因素影響而有很大的變異。大型個體棲穴附近經常可見清潔性動物(如魚醫生、清潔蝦等)與其共生,為大鯙進行清潔性服務,清除體表或口腔中的寄生蟲(如魚蝨、橈腳類等)。
多被販售至海鮮店,或供愛好者食用。大型個體在水族館中展示,頗能吸引遊客們的注意。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鯙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蓋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noplopoma fimbria (Pallas, 1811)
體相當延長而稍微側扁,呈亞圓筒形。頭尖形;口中大,上頜略長於下頜。齒細小,呈齒帶,上下頜、鋤骨腭骨均具齒。頭部及身體均被弱小圓鱗。背鰭分離,具有硬棘19~27及軟條16~20;臀鰭3硬棘,15~19軟條;尾鰭深叉型。體背深藍灰色或綠灰色;體腹灰色或淡色;除了第一背鰭後,各鰭均具有黑色外緣。
北太平洋,包括日本、白令海到加利福尼亞水域。
冷水域深海魚類,一般成熟魚種可發現於250公尺深的海域,但根據研究顯示,此種魚的魚卵是大洋性漂浮卵,隨著成長逐漸由水表面不斷遷移至較深的水域。雜食性,大都以蝦子、蠕蟲或小魚為食。
一般皆以煙熏食之。肝具豐富的維他命A及D,亦常被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蓋魚亞目(Suborder Anoplopomat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蓋魚科(Family Anoplopomatidae),Sablefishes
大斑胸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吻圓;上、下頜略呈鉤狀。尖牙;上、下頜齒單列,頜間齒單列,鋤骨齒在大型個體上由前向後由單列逐漸變為雙列。脊椎骨數139-143。本種體色由白、灰白至灰褐色;體表具許多圓黑斑點,斑點的直徑隨著魚體成長並不顯著地增大,而是斑點數量增加;頭部斑點密度較高,且常形成類似蜂巢狀的斑紋。斑點數量和斑點間隔有相當大的變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