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1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責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要求別人完成艱難的事。《孟子.離婁上》:「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非難、詰難。如:「他受人責難。」
誅心之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趙盾不討伐弒君的亂臣賊子,而史官記載為趙盾弒君,後世稱此為「誅心之論」。見《左傳.宣公二年》。後指不問罪跡如何,僅就動機用心而加以譴責的言論。亦指深刻的言論或批評。《鏡花緣》第九○回:「那時他雖滿嘴只說未將剪子帶來,其實只想以手代剪。這個『撕』字乃誅心之論,如何不切!」
稱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唾罵、譴責、責罵、譏諷、指責、責備
暴跳如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暴烈的父親和兄長,恐怕不會讓我稱心如意,他們必定會不斷的折磨我。」果不其然,蘭芝回家後先是受到母親的譴責,當有人上門提親時,大家便逼她改嫁。結果,這一對苦戀的男女,終究只能走上死亡一途,在死後,才得以合葬,達成生死相依的期許。仲卿與蘭芝的婚姻悲劇,表達出青年男女爭取愛情和美滿婚姻的願望,引發讀者無限的同情。詩中有「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二句,後來「暴跳如雷」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本用以形容脾氣暴躁,現在則多用來形容人急怒時跳腳吼叫的樣子。
責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要求做到完美的地步,而沒有缺點。《淮南子.氾論》:「湯武有放弒之事,五伯有暴亂之謀,是故君子不責備於一人。」《新唐書.卷二.太宗本紀.贊曰》:「然春秋之法,常責備於賢者。」
2.責罰。《儒林外史》第二○回:「那丈人鄭老爹見女婿就要做官,責備女兒不知好歹,著實教訓了一頓。」《紅樓夢》第五八回:「眾人皆知他們不能針黹,不慣使用,皆不大責備。」
內閣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政府行政體制。起源於英國,在施政運作上是以內閣代替元首對議會負責,國家元首僅具名位而無實權。內閣需擬訂政策提交議會討論;並且督責所屬部會執行議會所通過的法律;議會對於無能或執政錯誤的內閣則可提出譴責或投不信任票,迫使內閣下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譴責。如:「苛責」。《周禮.夏官.射人》:「不敬者苛罰之。」《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中》:「大司空士夜過奉常亭,亭長苛之。」
歸根究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歸結到根本,追究到最後。如:「作姦犯科、貪贓枉法的人,歸根究柢是逃不過法律的制裁與良心的譴責!」
斥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呵叱、呵斥、譴責、指責、責備、責罵、責問
進步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卻有著統一的立場。歐恩斯坦(Allan Omstein)指出,進步主義者通常宣告下列幾點是他們所一致譴責的:(1) 權威性的教師;(2) 極端信賴教科書或古板乏味的教學方法;(3) 對知識和事實資料加以死記的那種被動學習;(4) 在教育的四周築建了重重阻隔,企圖將教育孤立於現實之外;(5) 使用威嚇或肉體懲罰作為訓練的方式。[註2] 備註[註1]George R.Knight著,簡成熙 譯(2011)。教育哲學導論,頁114。五南。[註2]George R.Knight著,簡成熙 譯(2011)。教育哲學導論,頁116。...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