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4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自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己需求的日常供養。漢.劉向《說苑.卷七.政理》:「賢君之治國,其政乎,其吏不苛,其賦斂節,其自奉薄。」《聊齋志異.卷一一.司訓》:「儉鄙自奉,積金百餘兩,自埋齋房,妻子亦不使知。」
義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私人募集款項,為公眾所設免收學費的學校。《新唐書.卷一九○.列傳.王潮》:「乃作四門義學,還流亡,定賦斂,遣吏勸農,人皆安之。」
甲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戰爭、戰亂。《左傳.哀公十一年》:「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甲兵之事,未之聞也。」唐.杜甫〈夜〉詩二首之二:「甲兵年數久,賦斂夜深歸。」
比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官名。主管審計的職務,歷代職權不一,如魏、晉時,主掌詔書、律令的審核。唐時,負責內外賦斂,經費俸祿。宋時,主掌中外帳籍。但因隨有行政處分,故隸屬刑部。金、元以後無此名。
雞犬無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矣,又安敢毒耶?」予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於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注解〕 (1) 叫囂:大聲呼喊、吵嚷。囂,音ㄒ|ㄠ。 (2) 隳突:騷擾。隳,音ㄏㄨㄟ。
楮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代發行的紙幣。因多用楮皮製造的紙印成,故稱為「楮幣」。《宋史.卷四三六.儒林傳六.李道傳傳》:「道傳應詔言楮幣之換,官民如讎;鈔法之行,商賈疑怨,賦斂增加,軍將推剝,皆切中時病。」也稱為「楮券」。
通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共通。《漢書.卷九二.游俠傳.原涉》:「賦斂送葬皆千萬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三國志.卷二三.魏書.和常楊杜趙裴傳.楊俊》:「俊振濟貧乏,通共有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祭祀時把酒潑在地上以祭奠。《後漢書.卷七六.循吏傳.王渙傳》:「男女老壯皆相與賦斂,致奠醊以千數。」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欲醊棺前,縻不可奔。」
赭衣半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路上的行人,有一半是穿著紅色囚衣的犯人。形容罪犯很多。《漢書.卷五一.賈山傳》:「至秦則不然。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賦斂重數,百姓任罷,赭衣半道,群盜滿山。」也作「赭衣滿道」、「赭衣塞路」。
廷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時州縣的職員。漢.褚少孫〈西門豹治鄴〉:「鄴三老、廷掾,常歲賦斂百姓。」《晉書.卷九五.藝術列傳.韓友》:「舒縣廷掾王睦病死,已復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