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1.810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潘希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是1974年爾雅出版社出版書目時夏來信之評價,而在當年該社就為其出版《煙愁》。)他以為《一對金手》、《髻》這些文章,早該取代朱自清的《匆匆》、《背影》成為中學教材,甚至列入「諾貝爾文學獎」毫不遜色。琦君謙虛地說:「我這個是土作品。」夏說:「土有土的好處。」琦君的作品,在現今包括中國在內的華文界甚具影響力。 資料來源[1]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109702211
時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如:「時興式樣」。《水滸傳》第四九回:「插一頭異樣釵鐶,露兩臂時興釧。」也作「興時」。
乖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親暱的稱呼,有可愛、乖巧的意思。《西遊記》第四三回:「我那乖乖,菩薩恐你養不大,與你戴個頸圈頭哩。」
十三行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器主要是鐵刀和鐵釘,也包含其他金屬器,主要是金、銀、銅質的裝飾品,而玻璃製品則包括了玻璃耳玦、玻璃手、和玻璃珠等。此文化階段的生產工具已經逐漸由石器轉變到鐵器,大大增加了生產的效率。出土遺物中也發現了宋堂時期的古錢和中國的瓷器,也說明了十三行文化居民已經與中國東南沿岸的漁民,有商品的貿易交換(註二)。十三行文化另一項特徵則是從地面價高的干欄式房屋。十三行文化的埋葬習俗,以頭朝西南,臉朝西北的屈肢側身室外葬為主,常見的陪葬品有陶罐、青銅板、鐵刀等。從無頭葬的出現可知,當時聚落或族群之間可能有戰爭或獵頭的行為(註一)。 關...
花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傳統戲曲角色行當之一。多飾活潑或輕浮的女子,扮相豔麗,表情生動,偏重作工與說白。如平劇《拾玉》的孫玉姣、《烏龍院》的閻惜姣等。元雜劇稱花旦為「搽旦」。
當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鋪發給典當物品者的憑據,可憑它贖回所押當的東西。[例]他湊足了錢,拿著當票去當鋪把玉子贖了回來。
金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聽得聲『去也』,鬆了金釧。」
釵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釵與。泛指婦女的飾物。唐.杜甫〈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囊虛把釵釧,米盡拆花鈿。」
划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猜拳,以手出數目決定勝負,飲酒時常以此助興。《紅樓夢》第六二回:「平兒襲人也作了一對划拳。叮叮噹噹,只聽得腕上的子響。」也稱為「拇戰」、「搳拳」、「豁拳」、「猜拳」。
去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去的方向或地方。《紅樓夢》第四十九回:「我知道這子的去向。你們只管作詩去,我們也不用找,只管前頭去。」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