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46.8743 ms
共 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三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謂佛和阿羅漢所擁有的三種神通:(1)悉知一切眾生過去世的種種,稱為「宿命明」。(2)悉知一切眾生在未來世的生死狀況,稱為「天眼明」。(3)悟道、斷除一切煩惱所得的智慧,由此達到解脫,稱為「漏盡明」。《大智度論》卷二:「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也作「三達」。
|
濟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代的高僧,俗名李心遠,臺州(今浙江臨海境內)人。初於杭州靈隱寺出家,後移居淨慈寺。傳說已證得阿羅漢果,常以神通示化眾人,救人苦難,人稱他為「濟公活佛」。平日嗜食酒肉,不守戒律,舉止如痴似狂,故稱為「濟顛」。
|
水息不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水泄不通」。見「水泄不通」條。01.《西遊記》第七七回:「只見那過去、未來、見在的三尊佛像與五百阿羅漢、三千揭諦神,佈散左右,把那三個妖王圍住,水息不通。」
|
四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修行者入聖道的四種果位。即須陀洹果(預流果)、斯陀含果(一來果)、阿那含果(不還果)、阿羅漢果四者。《中論》卷四:「如見苦不然,斷集及證滅,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
須陀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修行者入聖道的果位之一。為聲聞乘初果。證得須陀洹的人必不再投生三惡道,並且決定將會解脫輪迴。須陀洹可分須陀洹向和須陀洹果。須陀洹向是指已入聖道,但還未達須陀洹果的境界。《大智度論》卷三:「彌勒佛隨眾心,為說種種法,有人得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也作「預流」。
|
四雙八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修行者的八種果位。即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向是指還在過程的階段,果是已證得的階位,合一向一果是一雙,故稱為「四雙八輩」。《長阿含經》卷二:「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賢聖之眾。」也稱為「八賢聖」、「四向四得」、「四向四果」。
|
聖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指證得阿羅漢的境界。《大集法門經.卷上》:「諸苾蒭,汝今當知,我等諸聲聞大眾,皆是離塵清淨心者,現證諸法,善能了知諸出離道要,各各已得所證聖果。」(2)指證得見道位以上的境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七一:「有聖道,有修聖道,由斯得有聖果差別。」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