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7.50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陳永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奪回權力,設計排擠陳永華,陳永華被迫辭官退隱,也導致馮、劉後來政變的成功。(註2)同年七月陳永華染上風寒,不久便撒手人寰,鄭氏王朝的朝政也漸趨敗壞。 施行政策 內政陳永華認為由於臺灣尚有許多地區未開發,不適合直接套用明朝制度,因此設立兩州一府,並且以保甲制度維持治安。此外,接續鄭成功的開墾政策,鼓勵中國移民參與開墾、引進新技術,並鼓勵種植蔗、米、製鹽等。 教育永曆19年(1665)在承天府設立孔廟,代表漢人教育體系與價值的建立,設置地方─中央不同的學校教育制度,推行科舉考試。 經濟貿易開墾所穫物產除了自給之外,也用於經營...
徼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獲得意外的成功或幸運的免於災難。如:「他徼幸逃過一劫。」漢.趙充國〈條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狀〉:「兵出,乘危徼幸;不出,令反畔之虜,竄于風寒之地。」也作「僥幸」、「僥倖」、「儌倖」。
麻痺不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濇,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意思是說:「痺症」,是人體肌表經絡遭受風寒溼等外邪侵襲後,氣血運行失常,因而引起肢體、關節等處疼痛、痠楚、麻木等的一種疾患。一般分成風寒濕痺和熱痺。風痺常導致關節疼痛;濕痺不只關節疼痛,嚴重的還會麻木失去知覺;熱痺會導致關節疼痛灼熱紅腫。所以「麻木不仁」本是種失去知覺的病狀,後來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對事物漠不關心或反應遲鈍。
疏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驅散。《紅樓夢》第一九回:「不過偶感風寒,吃一兩劑藥疏散疏散就好了。」
底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基礎、根基。如:「他的國學底子很好,順利考上中文系。」
2.草稿。《文明小史》第四三回:「當時就由文案上委員替他擬了一篇的底子,謄了真字,又教導他一番。」
3.鞋底。如:「這雙皮鞋的底子很厚,穿起來很舒服。」
4.體質。《文明小史》第八回:「這身衣服,我已經替你買了下來了,快快穿罷,免得凍著。你們中國人底子弱,是禁不起的。」
5.底細。如:「你應該把他的底子弄清楚,免得上當。」
腠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肌肉的紋理。《西湖二集.吹鳳簫女誘東牆》:「有的說是感冒了風寒,入於腠理,一時不能驅遣。」
李時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珍二十二歲,第三次來到武昌參加鄉試,這次比前兩次更糟,不久前他才剛得過「骨蒸」病,這種病是因為受了風寒,長期咳嗽造成,皮膚會發熱、而且多痰、全身無力,類似肺炎的病症。大病初癒的李時珍不僅難以通過鄉試,甚至幾乎再度病倒。這樣的經驗,對李時珍而言是痛苦的。回鄉後,他作了人生第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科舉考試求取功名的途徑,走自己的道路。這個轉變,使得《本草綱目》這本鉅著得以誕生,進而改變了整個醫藥學的發展,影響直到今日。 觀點中國傳統的藥物學,稱作「本草學」,事實上它包括了:花草果木、鳥獸蟲魚、鉛錫硫汞等,眾多植物、動物、礦物...
不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不料、沒想到。唐.杜甫〈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之四:「不道諸公無表來,茫然庶事遣人猜。」《醒世恆言.卷二六.薛錄事魚服證仙》:「不道卻感了些風寒涼,遂成一病。」
氅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指罩在衣服外邊的大衣。主要用來遮風寒。明.劉若愚《酌中志.卷一九.內臣佩服紀略》:「氅衣,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製也。舊製原不縫袖,故名曰氅也,綵素不拘。」《紅樓夢》第五二回:「把昨兒那一件烏雲豹的氅衣給他罷!」
發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因病毒、細菌感染或其他傷害,引起體溫調節中樞的異常,而使體內溫度失去平衡,呈現高於常溫的狀態。[例]他受了風寒,以致發燒、流鼻水。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