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66.99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虎門條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道光二十三年(西元1843),英國乘鴉片戰爭勝利的餘威,脅迫我國訂立虎門補遺條約十七條。其內容為片面最惠條款,承認領事裁判權,值百抽五的協定稅率及租界的成立。此次條約成立,各國相繼效尤,我國從此淪為次殖民地。
十三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鴉片戰爭前,廣州官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商行。行數並不固定。其對官府負有承保和繳納外商船貨稅餉、規禮、傳達官府政令及管理外商船員等義務,卻也享有對外貿易的特權。西元一八四二年訂定南京條約後,十三行專營對外貿易的特權終被取消。
五口通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道光二十二年,鴉片戰爭後,與英訂南京條約,開上海、廣州、福州、廈門、寧波為通商口岸,稱為「五口通商」。是為外國人在中國租地通商之始。
海門天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二沙灣炮臺所在,為清代臺灣北方的重要軍事要塞。炮臺面對基隆港口,地勢險要,有城門一座,拱門上方題額「海門天險」四字。該炮臺創建於清道光二十年(西元1840),中英鴉片戰爭時,英國船艦曾在此被鎮守炮臺的清兵擊退。後毀於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今所存遺址為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時所建。民國六十八年,基隆市政府曾予以規劃整修。在臺灣現存以傳統方式建造的古炮臺中,規模宏大,彌足珍貴。民國七十二年內政部公告為一級古蹟,今為國定古蹟。
種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情尚未發生時,預先藏伏某事的因。如:「鴉片戰爭的失敗,種因於滿清政府的腐敗。」
毒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有毒物質汙染環境生態或危害人體健康的現象。
2.用以指控邪惡勢力利用教育、文藝、大眾傳播等方式向人民灌輸錯誤觀念的政治語彚。如:「他受資本主義毒化太深,滿腦子功利的思想,一心只想到金錢。」
包世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775~1855)字慎伯,清安徽涇縣人。曾官江西新喻知縣,關心時政,對農政、漕運、鹽政、貨幣、鴉片、鴉片戰爭後外國商品的侵略及中國自然經濟的破壞等問題,均有論述。工書能文,著有《安吳四種》,其中《藝舟雙楫》下篇為書法理論著作,為學者所推崇。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