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3.53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龔自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益的通商,嚴格禁止奢侈品的輸入;並駁斥了僚吏、幕客、遊客、商估、紳士等等各式投降派的有害論調。在中英鴉片戰爭發生後第二年(1841)的夏秋間,江蘇巡撫梁章鉅駐防上海,他在丹陽雲陽書院於暴死前數日寫信給梁“論時事,並約即日解館來訪,稍助籌筆”,共同抵抗英國侵略者。龔自珍這種思想發展,從早年的社會批判和改良論到中年以後以批判的歷史家自任,繼續不斷地關心現實政治社會的重大問題,可以看到他的從自發到自覺的進步鬥爭過程。但這裏也可以看到,他既以歷史家自處,隨著仕途的失意,也就自然地以“搜羅文獻”自慰,終於不免陷入“以瑣耗奇”的悲哀...
中國教育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教育 中國傳統上不主張女子接受教育,因此近代之前始終沒有正式的女子教育機構,形成「女子無學」狀態。鴉片戰爭之後,西方教會把女子教育帶進中國。1830年代,德國傳教士郭實臘(Karl Friedich August Gutzlaff)夫人溫施蒂(Wanstall)曾在在澳門創辦女子私塾。1844年英國女傳教士亞爾德西女士(Miss Aldersey)在寧波設立寧波女塾。1896年梁啟超發表的《論女學》,提倡女子教育。1898年4月,元善在上海創辦的「經正女學」,又稱「女學會書塾」。 留學出洋 留美留歐留日 民國
義和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的,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針對在華傳教士及華人教徒的有組織的暴力活動及其引發的八國聯軍遠征。 背景鴉片戰爭後,中國和列強陸陸續續地簽訂了些不平等條約。到一八六零年以後,傳教士不但可以根據條約在內地傳教,而且可以收回以前被沒收的教產,並在內地購買土地建立教堂,為此後頻頻發生的仕紳、民眾反教的糾紛埋下種因。新的一批傳教士固然帶來了新知識和新式的醫院、學校,但其中一部分因為有列強的軍事、外交力量做後盾,而變得囂張跋扈、作威作福。在信教的民眾與一般民眾產生爭執時,教士往往不分青紅皂白,一意偏袒教民。他們出入官府,干預詞訟,如入...
明治維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前言2 強盛的日本3 關鍵字4 出處 前言十九世紀日本接受了西方的影響開放門戶,並證實出自己的實力,同時,看見鄰國的中國正辛苦艱難地抵禦西方強權(歐洲)的入侵,看見中國遭到鴉片戰爭和兩次英法聯軍的教訓也開始厲兵秣馬,向西方學習。 強盛的日本十九世紀,日本由天皇和征夷(幕府將軍)大將軍共同統治。天皇住在舊國都京都,而軍事統帥征夷大將軍,則住在新城市江戶,並掌控著全國的實權,天皇實際上只是個魁儡,沒有實權。然而國家卻處在危機當中,農民的生活困苦,民不聊生。在西元1854年,征夷大將軍被迫與美國艦隊總司令培理(註1.)...
頤和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頤和園,位於山水清幽、景色秀麗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園,始建於西元 1750 年,時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盛世 ------" 康乾盛世 " 時期; 1860 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燒毀; 1886 年,清政府挪用海軍軍費等款項重修,並於兩年後改名頤和園,作為慈禧太后晚年的頤養之地。從此,頤和園成為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 1898 年,光緒帝曾在頤和園仁壽殿接見維新思想家康有為,詢問變法事宜;變法失敗後,光緒被長期幽禁在園中...
林則徐禁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向中國發動戰爭,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可是,國會在各地商工會議的壓力下,決定向中國開戰。於是和中國爆發了鴉片戰爭,並簽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鴉片戰爭、南京條約英文關鍵字:First Opium War 、Treaty of Nanking 出處李永熾/著。中國全集2歷史中國,1982年出版,頁239。錦繡出版社有限公司。
太平天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有人,民生的不濟、連年的旱災、水患等天災頻傳、無業者轉成為盜匪等,使社會不安的成分大大上升;其次,鴉片戰爭後大量鴉片輸入、外國產品的湧入所帶來的經濟性破壞;最後是滿清自身政治的腐敗和旗人軍隊的腐化和衰弱。這些都成為了太平天國得以迅速壯大並且威一度威脅清廷存在的根源。 洪秀全(1814-1864)本來出身於廣州城外的農戶,天資聰穎卻三次落第。在偶然之中,洪秀全得到了傳教士所贈送的書冊,便開始慢慢地相信自己早年昏迷中的夢中所見為上帝與耶穌,自己則為上帝的次子。在大饑荒的期間,洪秀全累積了大量的信眾,並且一路朝北逼近,直至1...
耆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人名。(西元1787~1858)字介春,清末滿州人。歷任兩廣總督、文淵閣大學士,並於鴉片戰爭後與英訂定南京條約。英法聯軍之役後,奉命議和,因態度軟弱,使清廷損失極大,賜死自盡。
梅曾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點其生在封建制度解體之時,主張「文章之事莫大乎因時」,曾寫出《 與陸立夫書 》、《上某公書》等關心鴉片戰爭的佳作,與經世派遙相呼應但他以官僚鎮壓「悍民」與「督糧」方法不同為喻,說明「當時」是要桐城派更切實地維護封建統治,跟曾國藩後來提倡的「與世變相因」完全一致。嘉慶十八年(1813),一般以為「天下方盛,亂端未兆」,他便已作《民論》數百言,「窮極奸民之害,左道亂政之烈,而以漢之黃巾米賊為喻」。此後,他又寫了一些家傳、墓誌銘,表彰鎮壓白蓮教、天理教農民起義者的罪行。他也有些比較客觀的「因時」之作,反映一定的社會問題。梅曾...
南京條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道光二十二年(西元1842),鴉片戰爭(也稱為「商務戰爭」)後,清與英國所締結的和約。共十三條款,其中重要者為:一、中國向英國賠款二千一百萬銀元。二、割讓香港。三、開放廣州、上海、寧波、福州、廈門五處為通商口岸。四、協定關稅。是中國與外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開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