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9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鴞鸚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trigops habroptilus
體長63公分。喙、腳灰色。頭頂至背部為淡綠色,雜有褐色細斑點;尾羽褐色,並有暗褐色斑紋。臉、喉、胸、腹至尾下覆羽皆為黃色。
僅分布於澳洲東部的紐西蘭,現在只剩下小界線島(Little Barrier Island)及鱈魚島(Codfish Island)兩個族群。
棲息於森林和灌木叢。鴞鸚鵡和其他鸚鵡特別不一樣的地方是牠是夜型性,而且在地面活動,是唯一一種完全不會飛行的鸚鵡,也是體重最重的鸚鵡。鴞鸚鵡是在沒有地面掠食者攻擊或吃蛋的環境下演化出如此特殊的生態習性,但現今因人為帶進歐洲鼬、鼠類及其他掠食者到紐西蘭,本種已從大陸消失,最後的繁殖族群僅存在於史都華德島(Stewart Island),但數量急遽下降;1980年代中期,所有僅存的族群被人類移到沒有掠食者存在的鱈魚島。平時單獨活動;繁殖期開始於夏末,雄鳥會聚集在傳統的交配場所(Leks)並大聲鳴叫,甚至遠自1公里處還可以聽見,以吸引雌鳥與其交配。巢築於洞穴或濃密的植群中間,每窩可產2個卵,雌鳥單獨孵...
鳥綱(Class Aves)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鸚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
鬼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egolius funereus
雄鳥體長21~25公分,雌鳥25~28公分,頭方形,估身體很大的比例,面盤大為白色,外框黑色,眼黃色,周圍有污白色梳狀毛,眉白色而粗短,喙蠟黃色。身體背面及頭頂褐色,密布白色細斑,肩羽具大塊白斑,翼及尾有白色橫帶。腹面乳白色,具粗寬的褐色縱紋。跗蹠及腳密生白色羽毛。亞成鳥全身大致為褐色,背面顏色較深。
共6亞種,分布於北美北部及歐亞大陸北部。
棲息於北方針葉林,喜歡老熟的森林環境,因其夏季地被層較開闊地稀疏且冬季不被冰雪覆蓋而較易找到獵物,掠食小型哺乳類、鳥類及昆蟲,多半於夜間活動,在枝頭上等待獵過,靠敏銳的聽覺判定位置再等待最佳的時機於近距離出擊。配對制度為一夫一妻,於老熟林的樹洞中築巢,但由於巢位不足,有些個體亦使用巢箱,每窩3~6顆卵。
鳥綱(Class Aves)
鴞形目(Order Strigiformes)
鴟鴞科(Family Strigidae)
|
縱紋腹小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約23cm。頭頂平,無耳羽。眼黃色。顏盤淺褐色,眉線白色,顏盤下緣有白色鬚羽。頭頂至背面大致為淺褐色,頭頂布有許多細白斑,背面則布有較大且不規則黃白色斑。尾羽褐色有數道淺黃色窄橫帶。腹面淺色,有許多褐色縱紋。下腹及尾下覆羽白色。喙淡黃色。跗蹠被羽,趾裸露淡黃色。
|
褐林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trix leptogrammica
長40~55公分,面盤白色至紅褐色,眉白色,眼深褐色,周圍有一大圈黑色眼眶,喉白色,頭頂深褐色。身體背面大致栗褐色,肩羽、翼上及尾羽有淡色橫斑;腹面白色至皮黃色,密布褐色細橫紋,跗蹠長有羽毛。亞成鳥棕紅色,翼上有深棕的橫斑,腹面橫紋不明顯。不同亞種則體型、體色略有差異。
共14亞種、分布於亞洲東南部及南部,包括印度、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國大陸中南部、中南半島、婆羅洲及台灣。
棲息於濃密的原始森林,並避開有人類活動的地方,活動海拔為750至數千公尺。以鼠類以鼩鼱等小型哺乳動物為主食,偶爾也吃蝙蝠、小型鳥類、爬蟲類、魚類或大型昆蟲。繁殖期1~4月,於樹洞或岩洞中築巢,每窩產2顆卵,約30天孵化。褐林鴞於各地均為留鳥,於大多的分布地中數量不甚普遍,族群面臨的危機為森林開發。
鳥綱(Class Aves)
鴞形目(Order Strigiformes)
鴟鴞科(Family Strigidae)
|
北猛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urnia ulula
長36~39公分,全身由深褐色及白色組成,體型矮壯,頭部寬而額較低,翼尖長,尾亦長,飛行及停棲時外型和隼相似。面盤灰白色,邊緣黑色,喙乳黃色,虹膜黃色。眉白色,前額黑褐色,密布白斑;背面深褐色,肩羽上有白斑,翼及尾具白色橫帶。腹面白色,具褐色橫帶,腿及腳趾長有白色羽毛。亞成鳥體背顏色較淺,白斑不明顯。
共3亞種,分布於北美北部及歐亞大陸北部。
生活於森林界線的凍原、北方苔原、皆伐地及開闊的泥沼地等,以田鼠為主食,小型鳥類及其他較大的哺乳類、兩棲類、魚類、昆蟲也為其獵食對象。晝夜均活動,於視野良好的枝頭等待獵物經過,再瞬間飛攫。繁殖期3~9月,一夫一妻制,築巢於樹洞或樹頭中,每窩產6~10顆卵,若食物豐富則卵數可能更多,由雌鳥孵育,雄鳥提供食物。北猛鴞會視食物的豐盛情況而作遷移,族群數量亦隨每年鼠類的數量而有波動。
鳥綱(Class Aves)
鴞形目(Order Strigiformes)
鴟鴞科(Family Strigidae)
|
烏草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yto tenebricosa
雄鳥體長37~43公分,雌鳥44~51公分,站立時看起來頭大尾短而顯得頭重腳輕,本種為此屬中顏色最深的一種,全身煤黑色,帶有銀色的斑點,面盤圓形,眼睛黑而大,翅膀寬而短圓。亞成鳥大致似成鳥。
共2亞種,分布於新幾內亞及澳洲東南部。
新幾內亞的族群喜歡低地及山區的熱雨林環境,只有狩獵時才會到開闊地或是草原。澳洲的族群則大多利以巨大尤加利樹及熱帶雨林樹種為主的潮濕森林,偶爾到較乾的森林覓食,多在密林內的高處捕食,也會下到地面抓取獵物,以樹棲性的哺乳類動物為主要食物來源,獵物大小從20~1,000克皆有,繁殖為一夫一妻制,且終生維持配偶關係,但並非每年繁殖,產卵高峰為四月份,繁殖時維持數百公頃的領域,且領性極強,將巢築於約數十公尺高之生立木大洞中,或在岩洞中,同一洞穴曾記錄到被同對個體利用達9年之久。每窩產2顆卵,間隔4天,通常只有一隻能成活。本種鳥作遷移,全澳洲約有2,000~7,000對。
鳥綱(Class Aves)
鴞形目(Order Strigiformes)
倉鴞科(Family Tytonidae)
|
眼鏡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ulsatrix perspicillata
體長43~52公分,喙、腳強健,翼及尾均較寬大,頭圓形,臉部特徵明顯。黑褐色的面盤與胸部被經過面盤下方的白色橫帶所隔開,白色眉線由內側向下延伸至眼先及喙側而呈半圓形弧線,喙乳黃色,虹膜黃色。頭、頸及背面深褐色,飛羽及尾羽有灰黑色橫帶;腹面深皮黃色,有的亞種黑色細橫紋。亞成全身白色而面盤褐黑色。翼上覆羽有灰褐色橫帶。
共6亞種,分布於美洲,包括墨西哥南部至厄瓜多、玻利維亞及阿根廷。
多半棲息於溪流附近的濃密雨林、疏林等環境,常在夜間至森林邊緣、造林地、皆伐地等較開闊的地方。站在枝條上找尋地面或樹上的獵物,再迅速加以捕捉。獵食對象主要為脊椎動物,包括鼠類、負子鼠、野兔、蝙蝠、蛙類、蜥蜴等,也吃食較大型的昆蟲。於天然樹洞中築巢,每窩產2顆卵,由雌鳥孵化,但僅1隻幼雛能存活動。眼鏡鴞於各分布地均為留鳥,數量尚普遍。
鳥綱(Class Aves)
鴞形目(Order Strigiformes)
鴟鴞科(Family Strigidae)
|
栗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odilus badius
體長23~33公分,為小而細緻的貓頭鷹,頭頂兩側有突起的短小耳羽。背部栗紅色,雜有金色斑紋,翼上有黑色條紋。面盤方形灰色,眼睛大而黑,身體腹面為略帶粉紅的皮黃色,有黑色斑點。雌雄及亞成個體外型皆相似。
共6亞種,分布於亞洲東部及南部,包括中國大陸南部至中南半島、婆羅洲、蘇門達臘及印度南端。
活動於常綠及落葉闊葉林、紅樹林邊緣、開闊地及農場,以小型哺乳類、鳥類、蜥蜴、蛇、青蛙及鞦形蟲為食,短圓的翅膀使得夜間活動的牠能疾速於濃密的森林內部自由穿梭,白天則多於樹洞中休息。繁殖期各地不一,築巢於約2~5公尺高的樹洞,同一巢位可使用多年,每窩產3~5顆卵。本種在各地大多為留鳥,族群數量很少,但似乎可適應人類對棲地造成的破壞。
鳥綱(Class Aves)
鴞形目(Order Strigiformes)
倉鴞科(Family Tytonidae)
|
見彈求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算計得太早。參見「見彈而求鴞炙」條。清.顧炎武〈答原一公肅兩甥書〉:「因罤覓菟,見彈求鴞。」。
|
東方角鴞(東北亞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約19cm。顏盤褐色,邊緣黑褐色。眼黃色。有耳羽,內側淡黃褐色、外側黑褐色。眉至耳羽淡黃褐色。有兩種色型,褐色型全身大致褐色,頭頂及背面布有深褐色細蟲蠹斑,散布若干米白小斑。肩部約有3個白斑。後頸有一道不明顯的淡色橫帶。尾有深淺交替的橫帶,但對比不明顯。腹面亦密布蟲蠹斑,胸部色較深,腹部色較白,有若干黑色縱紋。尾下覆羽及跗蹠羽米白色,有細斑。赤色型全身為紅棕色,斑紋分布大致同褐色型,但背面較單純,無蟲蠹斑,布有黑色細縱紋。喙黑色。跗蹠被羽,趾裸露黃褐色。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