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癱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肢體麻木綿軟,難以動彈。清.曾國藩〈勸誡營官四條〉:「洋煙癮發之人,涕洟交流,遍身癱軟。」
|
虛假的優越感(_false_sense_of_superiority_)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些人爭取優越感的動作卻是朝向生活中無用的一面,而非真正解決問題,只是以「虛假的優越感」來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但是造成自卑的情境仍然未改變,真正的問題也依舊存在,自卑感仍然會日漸累積,逐漸形成很大的壓力。例如有些人以努力準備考試獲取好成績,來追求優越感。但如果是以考試作弊的方式來獲取亮麗的成績,自我陶醉在虛假的成就感中,此虛假的陶醉即「虛假的優越感」。 以「虛假的優越感」來輔導兒童當兒童無法獲得自己有價值和被重視的感覺,就無法滿足優越感,此時兒童會為自己設立一個虛構的目標,來驅逐痛苦的自卑感,滿足虛假的優越感,兒童大部份...
|
麻痺不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於事物感覺遲鈍或漠不關心。明.李贄〈寄答留都〉:「今但以仁體稱兄,恐合邑士大夫皆以我為麻痺不仁之人矣。」也作「麻木不仁」。
|
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關創傷事件的刺激採取逃避或不理會、不反應,像是不去接觸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所有事物或是情境,可能會呈現麻木、疏離或是情感遲鈍反應。3. 在創傷事件後表現出過度的焦慮感,可能會出現過度警覺、過度驚嚇、易怒、難以入眠心跳過快、或是注意力難以集中的。(註1.2) 病程美國每年約有3.5%的人經歷壓力疾患的一種;有7%~9%的人在其一生中罹患壓力疾患中的一種。只有7%的人會在一開始使接受治療。女性發展此病患至少為男性兩倍;約有20%女性遭受嚴重創傷,而男性只有8%。(註1) 生物遺傳因素研究發現,創傷事件在腦部和身體引發生理變化,...
|
心理創傷_(Psychological_traum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這些因應策略與自我防衛系統無法協助當事人克服身心理的壓力時,輕者可能產生害怕、恐懼、無助、悲傷、麻木、失眠、或記憶力減退等現象,症狀持續一個月以上者則可能會出現急性或慢性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創傷記憶的特質創傷記憶有凝結於受創當時、無法言說的特質。正常記憶是可以言詞述說的線性故事,而創傷記憶難以用言詞描述,也缺乏前後脈絡,是以栩栩如生的感受和影像方式儲存起來,它是以意象和身體感官為主的方式來儲存,和幼兒的記憶方式很類似。這些創傷記憶可能隨著個體...
|
不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麻痺沒有感覺。[例]麻木不仁
|
馬拉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打顫的靈魂和覓得你所不認識的虛無!我將品嚐由你的眼瞼流下的脂粉,以便瞧瞧他懂得成全你敲撞天壤之間的麻木不仁。 評價馬拉美的早期詩作受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的《惡之華》影響頗深,這是一個逃避現實的題材,而馬拉美早已醉心於這種題材,不過馬拉美表現得更為理智些,他分析理想世界的本質及其與現實世界的關係的決心反映在他1864年和1865年開始寫的兩部詩劇裡︰《埃羅提亞德》和《牧神的午後》。1868年,馬拉美得出的結論是,雖然現實之外一無所有,但在這虛無之中卻孕育著完美形式的精髓。詩人的任務就是要去領悟...
|
麻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麻痺、麻木
|
蔽聰塞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蒙住耳目。比喻對外界事物不予聞問。如:「人活著,有些時候不妨蔽聰塞明,麻木一些。」
|
發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感覺麻木。如:「他被父親罰跪快二小時了,手腳已發麻。」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