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508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扱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拖鞋。《老殘遊記》第一一回:「露出那六寸金蓮,著一雙靈頭扱鞋,愈顯得聰明俊俏。」
日據時期公學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深感語言隔閡為軍事行動和行政工作帶來的莫大不便,1895年7月12日在台北士林創辦了第一所學校—山岩學務部學堂。次年3月31日又在台北建立「總督府國語學校」,同時在全省各主要城市設置「國語傳習所」共14所。至1898年7月28日日本政府公佈「台灣公學校令」,將國語傳習所全部更改為正規小學,即稱為公學校。公學校的經費由當地街、莊、社負擔,學生入學年齡為8到14歲,學制為6年,課程有修身、國語、作文、漢文、讀書、習字、算術、唱歌、體操等等。公學校特別注重語言訓練,其中「國語」一科佔總課時將近一半。
丁丁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麥芽糖。因賣糖的小販用小鐵錘鑿糖時,鐵片會發出丁丁的聲音,故稱為「丁丁糖」。又因糖面上撒有麻,故也稱為「麻糖」。
南極仙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話傳說中長壽的仙人。《白蛇傳集.鼓子曲.盜靈.揚調》:「白鶴童子攔住路,二人山下排戰端。南極仙翁也來到:『白蛇女為何盜仙丹?』」
水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水和墨。宋.周紫〈西江月.誰把藍揉翡翠〉詞:「晚來秋水映殘霞,水墨新描圖畫。」
娛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博取父母的歡心。三國魏.曹植〈鼙舞歌.靈篇〉:「伯瑜年七十,綵衣以娛親。」
提壺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一種鳥。因鳴叫聲似提壺蘆而得名。宋.王質〈林泉結契.山友辭〉:「提壺蘆,身麻斑,如鷂而小,嘴彎,聲清重,初稍緩,已乃大激烈。」宋.周紫〈禽言詩.提壺蘆〉:「提壺蘆,樹頭勸酒聲相呼,勸人沽酒無處沽。」也作「提壺」、「提葫蘆」。
麻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糯米製的食品。中空,外裹麻,用油煎食。也稱為「麻蛋」、「麻糰」、「粉團兒」。
掩前絕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空前絕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空前絕後」原作「超前絕後」,意思是指成就超越古今,無人能比。此語較早見於《晉起居注》。晉安帝在詔書上寫著:「這樣偉大的功績,真是超越古今,沒有其他人能夠比得上啊!」在唐人張懷瓘的《書斷》中,在稱讚草聖張時,也有同樣的用法。唐朝人認為草書的筆法,始自東漢的張。張曾學書於崔瑗、杜度。他勤練書法,從不擇紙筆,只要家中的日常用品都可作為模擬書寫的工具;平常都對著銅鏡執筆,來糾正自己的姿勢。他為了方便練習書法,又在家門前挖了一個大池塘,習字後便將毛筆和硯臺在池中清洗,年復一年,池塘的清水竟然全被染黑,稱為「墨池」。張的天賦加上後天的努力,讓他的成就青...
舊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世家。《後漢書.卷六一.黃瓊傳》:「卓猶敬其名德舊族,不敢害。」《三國志.卷一二.魏書.司馬傳》:「郡主簿劉節舊族,豪俠賓客千餘家,出為盜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