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85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起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麻煩、偏勞。表示客氣、尊敬之意。《董西廂》卷五:「你也有投奔人時,姐姐煞起動,傳言送簡。」《儒林外史》第一回:「卻是起動頭翁,上覆縣主老爺,說王冕乃一介農夫,不敢求見。」
寒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貧寒卑微之士。如:「一介寒流」。
靡然向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紛紛學習、追隨而成一種風氣。南朝梁.陸倕〈石闕銘〉:「興建庠序,啟設郊丘,一介之才必記,無文之典咸秩,于是天下學士靡然向風。」唐.韋嗣立〈請崇學校疏〉:「陛下誠能下明制,發德音,廣開庠序,大敦學校……則四海之內靡然向風,延項舉足,咸知所向。」也作「靡然鄉風」、「靡然從風」。
旌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表揚、表彰。《晉書.卷七五.荀崧傳》:「苟有一介之善,宜在旌表之例。」《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九:「太守越敬他知禮,點一官媼,伴送他到家,另自差人旌表。」也作「旍表」。
揭竿為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揭竿而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揭竿而起」典源作「揭竿為旗」,出自西漢文學家兼政論家賈誼的〈過秦論〉。文中指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施行暴政,以致陳涉(名勝,字涉)能以一介貧賤之士,率領數百個疲累的士卒,以砍下的樹枝為兵器,高舉竹竿作為號召群眾的旗幟,使得天下人群起響應,終於遭到滅亡的命運。後來「揭竿而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起義舉事。在《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也引用了這一段文字。
動輒見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動輒得咎」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他精通六經百家,崇尚儒學,排斥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登進士第後,曾任國子博士、監察御史等職,卻因直言敢諫,屢次犯怒被貶,久久不得升遷。韓愈自認才高,不應受此待遇,因此作〈進學解〉一文以抒己憤。該文採問答方式,以國子先生喻己,假托學生之言,抒發自己才高卻不受重用的不滿,卻說自己不過是一介庸才,符合目前的低位閒差,用以自我解嘲。文中的「跋前躓後,動輒得咎」就是學生描述國子先生(韓愈)在官場上的處境艱難,一有舉動就會遭受責罰,進退兩難,而屢遭貶謫。後來「動輒得咎」就被用來形容人處境困難,極易受到責難。
同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同胞兄弟。《後漢書.卷四二.光武十王列傳.東平憲王蒼》:「凡匹夫一介,尚不忘簞食之惠,況臣居宰相之位,同氣之親哉!」《石點頭.卷一二.侯官縣烈女殲仇》:「你我雖非同氣,實則異姓骨肉,恨不能以身相代。」
憲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法度典章。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詔策》:「詔賜鄧禹,稱司徒為堯,敕責侯霸,稱黃鉞一下:若斯之類,實乖憲章。」《新唐書.卷九八.馬周傳.贊曰》:「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于朝,明習憲章者,非王佐才,疇以及茲?」
武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勇武有力的人。[例]這位將軍熟諳韜略,文武雙全,卻謙沖自牧,自稱只是一介武夫罷了!
王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尊稱有王爵封號的人。清.洪昇《長生殿》第一七齣:「昨奉王爺將令,傳集我等,只得齊至帳前伺候。」《儒林外史》第一回:「但鄉民一介愚人,怎敢勞王爺貴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