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0.024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人格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培養兩性互敬互愛的健全人格。目錄1 一、性道德的培養2 二、利他行為的陶冶3 三、你ok,我ok的同理心4 四、情操教育的養成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一、性道德的培養在國小階段可以教導的內容如下:1. 不嘲笑異性身體上的變化。2. 不拿異性的身體特徵惡作劇。3. 不拿汙穢的語言責罵異性。4. 不拿黃色書刊給同學看。5. 不在公共場所暴露自己的生殖器官。6. 不在公共場所談論黃色笑話。 二、利他行為的陶冶1. 時常讚美異性的優點。2. 不用以牙還牙的手段去解決彼此的衝突。3. 男女之間不互相不雅的綽號。4. 不破壞或汙...
人格疾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尋求他人注意。4.自戀型: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取向,且會誇大自我的重要感,只關注本身的利益;缺乏對他人的同理心,甚與他人相處時會利用他人。 C群人格疾患主要特徵為表現出焦慮與害怕行為。又可分為:1.迴避型:對人際關係過度敏感,因此逃避社會關係,也害怕被羞辱拒絕。2.依賴型:極度依賴他人,害怕分離、被遺棄,在獨處時感到不舒服,且個性幼稚。3.強迫型:個性固執,言行、處事僵化;有完美主義,高標準、吝嗇。(註1.2.3)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人格、人格疾患英文關鍵字:Personality Disorders 參考資料註1.變態心理...
校園霸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安全感─明確表達願意處理霸凌事件的開放態度。Yes —在課程中融入互相尊重的生命教育議題─培養孩子同理心和正義感、和孩子討論衝突解決的方法,並進行角色扮演、製造扶助弱小的機會,並討論與經驗分享。No —不容忍霸凌─讓孩子知道「使用暴力(包括語言暴力)是錯的」,向老師報告霸凌事件並非「打小報告、背叛、愛告狀」的人。No —不要期待立竿見影。—一旦發生霸凌,盡快將霸凌兒童及受凌兒童分開,避免進一步傷害,然後分別進行輔導,要有長期處理的準備。No —不要把霸凌孩子抓來打罵一頓或逼他向受凌兒童道歉─這只會助長霸凌惡性循環。補充...
醫學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始後當事人的身心狀態,以便讓當事人對諮商專業有正確的認知。2.建立關係諮商員利用真誠、專注、傾聽、同理心、支持、鼓勵、接納等技術,去除當事人的疑慮與不安,使其能自由自在抒解及分享內心的感受與情緒。在諮商技術的諮商口語反應詞部分,如:問候、期待、設限、祝福、支持、傾聽、鼓勵、發問、澄清、摘要、同理心、增強、導洩、自我表露、引導、建議、教導等。3.蒐集資料資料蒐集包括與當事人晤談時的言語、行為、態度、姿勢,當事人的家庭關係、學校生活、社會適應、支持資...
經營理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並且將各種知識結合生活並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六) 同理:給予真誠的關懷同理心的運用在班級生活中是相當重要的,一般教師面對學生時很難運用輔導方面的同理心,同理學生各方面的行為。例如,班上如果出現學生不寫回家作業時,教師最常出現的反應就是指責、怒罵,而忽略同理心的運用。如果教師可以冷靜地傾聽學生的心聲,並給予改過的機會和時間的話,相信在班級生活中,師...
住宿學校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凡屬於重度視覺障礙,或生活適應力較差及家庭環境清寒、偏遠底區的視障生,在學校可獲得完善的照顧。3. 同理心:因同校的學生大多有類似的視覺障礙現象,彼此能互相體諒,心靈相通,也就比較不會有自卑感。但除了上述優點外,啟明學校因學生集中住宿,也有一些負面的因素需要考量,例如視障兒會因住宿方式而無法常常享受到親情的溫暖;較容易封閉自己,不願進入明眼人的社會生活;不願嘗試與明眼人溝通,擴大自己的生活經驗;缺乏競爭性,太安於現狀而不想改變自己;缺乏獨立的生活技能,容易依賴他人。當決定要素視障生到住宿式的學校就讀時,父母也要仔細思考到...
創意策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一、同理心練習:假如我是…2 二、凝聚力訓練:我是組長…3 三、協助孤立學生:小老師制度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一、同理心練習:假如我是…這個練習主要目的是增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幫助學生增進面對衝突時解決問題的能力。1. 實施辦法:利用填寫學習單化干戈為玉帛。2. 實施步驟:(1) 當班賞學生之間出現爭吵衝突甚或暴力傷害事件。(2) 教師以權威態度安定班級秩序完畢。(3) 隨即發給學習單,讓相關學生填寫交回。(4) 交回時機:放學前交回...
模型的使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模型的使用目錄1 前言2 學者解釋3 運用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前言近年來,資訊處理心理學已傾向於運用電腦為模型,研究人的智能的歷程。許多資訊處理心理學家說,電腦與人是類似的,因為二者從環境中接受資訊(輸入),一方面或多方面處理資訊,然後對該資訊採取行動(輸出)。這些資訊處理心理學家說置入電腦中的軟體(程式)決定電腦處理供給它們的資訊的方式;同理,人受到經驗的規劃安排,以某些方式處理資訊。由於這些相似性,許多資訊處理心理學家相信,藉著假定電腦與人處理資訊方式類似,可以習得許多有關人處理資訊的方式。(註1) 學者解釋模型不像理論,模型典型上不是用來解釋複雜的過程;它是用來簡化的,使之更易懂。當...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