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81.249 ms
共 6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乞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陰曆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二星相會之期,舊俗婦女此夕必備陳瓜果、鮮花、胭脂於庭中向天祭拜,以期擁有姣美的面貌;並對月引線穿針,以期雙手靈巧,長於刺繡織布,稱為「乞巧」。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七月》:「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几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也作「祈巧」。
|
娟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美好、柔美。唐.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溼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依沙宿舸船,石瀨月娟娟。」《聊齋志異.卷七.阿英》:「遇一二八女郎,姿致娟娟,顧之微笑,似將有言。」
2.細長而彎曲。《文選.鮑照.翫月城西門解中詩》:「始見西南樓,纖纖如玉鉤。末映東北墀,娟娟似蛾眉。」唐.沈佺期〈自昌樂郡泝流至白石嶺下行入郴州〉詩:「娟娟潭裡虹,渺渺灘邊鶴。」
3.潺潺。細水流動緩慢的樣子。唐.韋莊〈夜景〉詩:「欲把傷心問明月,素娥無語淚娟娟。」
|
錮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複雜化,蓄養奴婢之風又漸盛行。婢女除了須為主人服各種勞役,主人還可以轉賣、甚至典當婢女。如果婢女容貌姣好、或與主人家族相處良好,則會被收為妾;如果婢女日後出嫁,聘金則歸主人所有。而清代臺灣社會蓄婢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主人會終身禁錮婢女,不幫她們選擇婚配對象。根據《重修鳳山縣志》記載,「臺俗,女婢多過期不遣,深可憫惻」,明確地指出臺灣社會錮婢的風氣。而被轉賣的婢女,也只能繼續在新主人家中工作到老,福建巡撫王凱泰詩中所寫「少小為奴今老大,星星霜鬢尚盤鴉」,可說是這些被禁錮婢女的寫照。為了遏止錮婢陋習,官方開始嚴禁終身禁錮婢女...
|
顏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面容。如:「顏面姣好」。
|
花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傳統戲曲角色行當之一。多飾活潑或輕浮的女子,扮相豔麗,表情生動,偏重作工與說白。如平劇《拾玉鐲》的孫玉姣、《烏龍院》的閻惜姣等。元雜劇稱花旦為「搽旦」。
|
玉立亭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女子身材姣好,婀娜多姿。元˙喬吉˙折桂令˙崔徽休寫丹青曲:水灑不著春妝整整,風吹的倒玉立亭亭。亦作亭亭玉立、婷婷玉立。
|
豐若有肌,柔若無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身材姣好,肌膚豐滿而柔嫩。《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陳木南見他豐若有肌,柔若無骨,十分歡洽。」
|
駱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往來不絕、相連不斷。《文選.張衡.南都賦》:「男女姣服,駱驛繽紛。」也作「絡繹」。
|
情不自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為牽牛、織女二星相會之期,稱為「七夕」。舊俗婦女此夕必備陳瓜果、鮮花、胭脂於庭中向天祭拜,以期擁有姣美的面貌;並對月引線穿針,以期雙手靈巧,長於刺繡織布,稱為「乞巧」。詩中描述的女性看到七夕如影隨形的月亮時,想起乞巧的傳說,因此「情來不自禁」,一時感情激動,便也學著傳說在月下引線穿針,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美、手藝更靈巧,以得到美好姻緣。後來典源文獻裡的「情來不自禁」,演變成「情不自禁」這句成語,表示感情激動得無法自我控制。
|
春風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麗姣好的容貌。唐.杜甫〈詠懷古跡〉詩五首之三:「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三齣:「袖掩春風面,黃昏出漢朝。」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