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187.5015 ms
共 1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Alcis hyberniata</i> Bastelberger, 1909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雙峰霜尺蛾 Alcis hyberniata 前翅為白色、黃褐色及黑色 雜斑,並佈滿散點之黑鱗,翅中間靠基部為白色雙峰形帶狀斑,此為本種中文名稱由來,並在雙峰中間凹陷處有一較明顯黑斑,後翅銀灰色,靠外側有黑灰色水紋狀斑。8月中旬在嘉義縣鹿林山莊及5月中旬在石山有採集記錄。
|
Amebelodon</i> sp. 鏟齒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鏟齒象的體型大小與現代大象大致相似,但是頭骨部位尤其是下顎骨與門齒,卻有相當大的差異。一般我們所知道的大象,不論是現生的亞洲象、非洲象,甚至也已經滅絕的猛獁象,其門齒都具有一對向上彎曲伸展的上門齒,下門齒則是退化。然而鏟齒象剛好相反,其上門齒退化,而下門齒卻逐漸發展成平鏟狀,下顎骨也呈寬扁狀並與下門齒相接合,形成一個約1公尺長的堅硬鏟子狀下巴。 如此特殊的結構,使得鏟齒象能夠很方便的生活在較淺的河流或沼澤中,並以水草為食,利用牠特有的鏟狀下門牙,將水草從河流或湖泊中鏟起,然後用長鼻與鏟齒下巴緊握住水草,扭轉並撕裂拔起,隨即送入口中。 鏟齒象曾在中新世分布在歐洲、非洲與亞洲一帶。如此特殊且高度特...
|
Andraca theae</i> (Matsumura, 1909)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茶蠶 Andraca theae 成蟲幾乎全年可見,低至高海拔山區都有分布。幼蟲主要以茶科植物葉片為食,常造成危害。本種早期被視為原產於印度的Andraca bipunctata,經研究後認定為獨立種。
|
Ankylosaurus magniventris</i>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甲龍類是由各種甲龍組合而成的一支獨特的類群,其出現時間較晚,直到白堊紀之末才登上歷史舞臺。甲龍身體上部覆蓋著厚厚的鱗片,背上有兩排刺,有個像高爾夫球棒一樣的尾巴,腿短,脖子也很短,在其寬寬的腦袋上有一對角。骨質、釘狀的骨板與錘狀的尾巴為其提供很好的保護作用,幫它抵擋住了大部分的食肉者。
|
Anosteira maomingensis</i>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特徵有甲殼特大,心臟形,骨板厚。頸板寬大於長,前端中央後凹。椎板七塊,第七塊後半退化。腹甲後半成「丁」字形,舌腹甲前緣成平緩的波狀線,劍腹甲外緣不平行,向後緩慢尖斜,成圓頂銳角收尾。腹甲的骨橋部分很寬。 分布於中國大陸廣東省茂名。
|
Asota caricae</i> (Fabricius, 1775)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點擬燈蛾 Asota caricae 廣泛分布於東方區,但台灣地區僅南部低海拔及蘭嶼、綠島可見,數量不多。 幼蟲亦以桑科榕屬植物為食。
|
Asota ficus</i> (Fabricius, 1775)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榕擬燈蛾 Asota ficus 本種主要在平地出現,發生期為夏秋,局部常見。數量多時,常將寄主植物的葉片吃光。幼蟲以桑科榕屬的植物為食。
|
Asota heliconia zebrina</i> (Butler, 1877)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圓端擬燈蛾 Asota heliconia zebrina 應該是台灣產本屬中最容易見到的種類,包括蘭嶼、綠島,從平地到高海拔山區均可發現 ,有些地區甚至有相當龐大的族群發生。幼蟲以桑科(Moraceae)榕屬(Ficus)的 植物為食。成蟲通常為夜行性,山區路燈下常見,有時白天也可觀察到本種活動,已花蜜、樹液、腐果為食。
|
Asota tortuosa</i> (Moore, 187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扭擬燈蛾 Asota tortuosa 主要見於中高海拔山區,發生期為春夏。台灣產本屬種類中體型最大者。除台灣外,還分布於中國西南部及印度東北部。
|
Bellusaurus sui</i>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蘇氏巧龍是種小型蜥腳類恐龍,長度約4.8米,頸項短小,頸椎中央大約是背脊椎的1.2倍長,頸椎與背椎的側腔非常寬廣,神經棘沒有分支叉開。它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的考察隊在1982年於新疆準噶爾盆地採集到的。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