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54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懷才不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懷才不遇」之典源,提供參考。 ※《喻世明言.卷五.窮馬周遭際賣媼》話說大唐貞觀改元,太宗皇帝仁明有道,信用賢臣。文有十八學士,武有十八路總管。真個是:鴛班濟濟,鷺序彬彬。凡天下有才有智之人,無不舉薦在位,盡其抱負,所以天下太平,萬民安樂。就中單表一人,姓馬名周,表字賓王,博州茌平人氏。父母雙亡,一貧如洗;年過三旬,尚未娶妻,單單只剩一身。自幼精通書史,廣有學問,志氣謀略,件件過人。只為孤貧無援,沒有人薦拔他,分明是一條神龍困于泥淖之中,飛騰不得。眼見別人才學萬倍不如他的,一個個出身通顯,享用爵祿1>,偏則自家懷才不遇,每日鬱鬱自嘆道:「時也,運也,命也。」一生掙得一副好酒量,悶來時...
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猩猩縱使能說人類的語言,但仍不脫禽獸的本性。比喻人應有禮,方可成為文質彬彬的君子。《禮記.曲禮上》:「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
三絕韋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韋編三絕」之典源,提供參考。 《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1>晚而喜《易》2>,序〈彖〉3>、〈繫〉4>、〈象〉5>、〈說卦〉6>、〈文言〉7>。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注解〕 (1) 孔子: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國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亦稱為孔子。 (2) 《易》:《易經》。由伏羲制卦,文王繫辭,...
懷文抱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采、內涵兩者兼備,表裡相稱。《文選.曹丕.與吳質書》:「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惔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者矣。」
有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嫻習禮法,行動規矩。[例]彬彬有禮
爾雅溫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文質彬彬,態度溫和典雅。《東歐女豪傑》第一回:「卻生得眉清目秀,爾雅溫文,且又性情蘊藉,聰穎過人。」也作「溫文儒雅」、「溫文爾雅」。
盡所欲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乃有周彥者,其古人之流乎!豈不卓然獨立於一世哉?……周彥1>其稽2>孔、孟之學3>而學其文,則文質彬彬4>,誠乎自得於天者矣!異日,將以我為知言也。紙窮不能盡所欲言,惟高明裁5>。 〔注解〕 (1) 周彥:王周彥,宋朝人,與黃庭堅相善,生卒年不詳。 (2) 稽:音ㄐ|,考證、考核、查考。 (3) 孔、孟之學: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為我國的思想正統。 (4) 文質彬彬:文采和實質均備,配合諧調。形容人舉止文雅有禮。見「文質彬彬」。
易韋三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韋編三絕」之典源,提供參考。 《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1>晚而喜《易》2>,序〈彖〉3>、〈繫〉4>、〈象〉5>、〈說卦〉6>、〈文言〉7>。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注解〕 (1) 孔子: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國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亦稱為孔子。 (2) 《易》:《易經》。由伏羲制卦,文王繫辭,...
視端容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光端正、容態沉寂。如:「他溫文儒雅,視端容寂,真是一位文質彬彬的學者。」
韋編屢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韋編三絕」之典源,提供參考。 《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1>晚而喜《易》2>,序〈彖〉3>、〈繫〉4>、〈象〉5>、〈說卦〉6>、〈文言〉7>。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注解〕 (1) 孔子: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國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亦稱為孔子。 (2) 《易》:《易經》。由伏羲制卦,文王繫辭,...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