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270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憂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愁悶不安。《晉書.卷七四.列傳.桓彝》:「彝嘗去職,至廣陵尋親舊,還遇風,停浦中,累日憂悒。」也作「憂鬱」。
唉聲歎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苦悶、傷感或痛苦而發出嘆息的聲音。《紅樓夢》第三三回:「我看你臉上一團思欲愁悶氣色,這會子又咳聲歎氣。你那些還不足,還不自在?無故這樣,卻是為何?」《文明小史》第二八回:「西卿因縣裡不見,大是沒趣,回到家裡,唉聲歎氣,就同那落第的秀才一般。」也作「唉聲嘆氣」。
遣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排遣心中的愁悶或哀傷。唐.元稹〈遣悲懷〉詩三首之一:「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真正。元.高文秀《遇上皇》第四折:「朝野裡誰人似俺,衠瞢懂愚濁痴憨。」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四折:「古自想一夜夫妻百夜恩,說的夫人衠愁悶。」
定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情已經確定。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四齣:「目今議立紛紛,尚無定局,好生愁悶。」
天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楚辭的篇名。屈原所作。屈原遭放逐之後,憂愁苦悶,對天地間許多事情感到懷疑,提出疑問以抒愁悶,故作天問。《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傳.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遠遊天問,瑰詭而惠巧。」
解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排遣愁悶。晉.陸雲〈與兄平原書〉:「文章既可自羨,且解愁忘憂。但作之不工,煩勞而棄力,故久絕意耳。」
多愁多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多愁悶,身多疾病。形容才子佳人的嬌弱情態。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小子多愁多病身,怎當他傾國傾城貌。」也作「多愁善病」。
蹙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心中愁悶而皺著鼻梁。《孟子.梁惠王下》:「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
澆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藉著喝酒來消除愁悶。宋.蘇軾〈贈何道士〉詩:「問疾來三客,澆愁有半瓶。」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