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染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由人類或自然界之活動所產生任何能導致環境染之物質、生物或能量,但以人類活動為主要來源(請參考environmental pollution)。多種染物同時存在時,可能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新染物質。
  造成染的物質稱之為染物。而染物就著人們生活的環境而言可分為下列數種:
  1.水染物,列表如下:
  
  2.空氣染物
  一般由工廠、車輛等為其染源,常見之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塵、碳氫化合物、氧化氮等等。
  3.無機染物:
  如:無機汞、鉛、鈹、石綿等。
  4.放射性染物:
  如:核電廠廢料、醫療用之放射性物質廢料等。
土壤染預防與整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防止土壤遭受染與對已遭受染土壤進行改良、治理的活動。土壤保護以預防為本,整治為標。預防的重點應採取對各種染源排放進行濃度及總量管制;並對農工業排放水進行長期監測,使之符合排放標準;農業方面應合理施肥、用藥,注意避免染地下水,若利用工業或都市水灌溉,必須先行淨化處理,推廣病蟲害之生物防治技術。例如重金屬染土壤可採用客土、排土、翻土或使用化學改良法,使土壤重金屬活性降低而達到整治目的。
迴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活性泥法中為維持曝氣槽中一定的MLSS濃度,將經終沉池沉澱濃縮之泥,予以迴流至生物曝氣槽以控制生物槽中之泥濃度,所迴流之泥稱之。
土壤重金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重金屬引起的土壤染。土壤重金屬染物主要包括汞、砷、鋅、銅、鉛、鎳、鉻及鎘等生物毒性顯著的元素,主要來自農藥、廢水、泥及大氣沈降等。過量重金屬會引起植物生理功能與營養失調、產量銳減,亦會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及養分循環。若土壤重金屬染進入地下水或生物食物鏈,可能造成水質染及生物累積,危害人畜健康甚鉅。
烏翅真鯊或翅白眼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 (Quoy et Gaimard, 1824)
體形壯碩,成魚體長通常不及1.6公尺。吻短鈍;口前吻約為鼻孔間距之0.9~1.1倍;眼大而呈橢圓形,前後徑為全長之2~3%;前鼻瓣稍延長而形如乳頭狀;上唇溝短而不明顯;齒式11~13/10~12,12/11較常見;上頜齒或直立或傾斜,齒尖窄而邊緣呈鋸齒狀,齒根則具粗糙之鋸齒緣或小齒尖;下頜齒或直立或傾斜,亦具鋸齒緣,齒根橫向。兩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呈大型鉤狀,外角圓,起點位置通常與胸鰭後角相對,內緣長度約為基底長之半;第二背鰭大且高,高度為全長之3.4~4.1%,內緣長度則較短,為鰭高之0.8~1.1倍,起點位置與臀鰭起點相對;胸鰭呈窄鉤狀,外角窄圓,前緣長為全長之17~19%。脊椎骨數19...
出現於北緯40度與南緯30度間之中太平洋、西太平洋、印度洋及地中海東岸沿海。臺灣則於東北部及西南部海域可發現其蹤跡。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經常出現於近岸珊瑚礁區,甚至是深度僅數公尺的潮間帶,生性活潑,游泳能力強,並沒有明顯的群聚行為。胎生,每胎產仔2~4尾,妊娠期16個月,產仔季節在晚冬早春之際。以小魚及無脊椎動物為食,由於體型並非特大,對人類不至於構成太大的危險,它的天敵是大型石斑魚及其它種類的鯊魚。最大體長不及2公尺,成熟體長90~100公分,胎仔產出體長33~52公分。
可由延繩釣釣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鮫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真鯊科(Family Carcharhinidae),Requiem Sharks
染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見『排放交易制度』。
有機泥的燃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機泥處理方式之一,具減少處分量及質之安定化之功能;分乾式與濕式燃燒兩種,前者用於含水率50%~80%之脫水泥,後者則直接用於含水率95%~97%之液狀泥。乾式燃燒機械有立形多段爐、流動燃燒爐及旋轉乾燥焚化爐等,係將脫水泥餅於近大氣壓之壓力下以800℃溫度燃燒,常使用輔助燃料。濕性燃燒為濕式氧化法,係在80~95kg/cm2之壓力下,以200-250℃溫度而不使用輔助燃料之氧化操作。經乾燥燃燒後形成惰性飛灰,再採用衛生掩埋處置。
馬斯河谷煙霧染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930年12月3至5日,比利時列日市西部人煙稠密的馬斯河谷發生了一次嚴重的大氣染煙霧事件。在事件發生的三天內,大霧籠罩了整個比利時國土,特別是位於狹長河谷地帶的工業區,由於氣溫逆增,霧更濃,工廠排出的煙塵及有害氣體與濃霧混合在一起,在近地層累積。據測定,當時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濃度高達25至100mg/m3。12月3日,霧最大,整個河谷地區的居民,有幾千人發病,症狀表現為胸痛、咳嗽、吐泡沬痰、繼而吐膿樣痰、呼吸急促,很多人嘔吐、噁心等。一周內有60多人死亡。12月5日以後,濃霧消散,未再有新病例發生。
泥消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泥消化是利用水、泥中無溶氧的環境下生育的厭氧菌作用,經液化、氣化過程分解有機物,謀求安定化,消滅病原菌、寄生蟲卵,達成安定化、固形物減量化。有機物可供為微生物之食物,複雜之有機物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經由厭氧分解可成為簡單之穩定物質,如甲烷(CH4)與二氧化碳(CO2)。厭氧之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酸形成菌將複雜之有機物水解醱酵成簡單之有機酸。第二階段中,甲烷形成菌再將有機酸轉化成甲烷與二氧化碳,此時廢水達到穩定,厭氣消化作用完成。而泥消化後之產物包括(1)氣體,主要氣體為甲烷與二氧化碳(2)浮渣(3)上澄液與(4)消化泥。經厭氧消化之泥,可達到下列之效果:(1)...
海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各種有害物質或能量排入海洋的量,超過海洋自淨能力,而造成海洋水體和底質染的現象。這些有害物質和能量,包括:工業廢物、家庭廢水、農藥、船舶和油井的油、電廠熱排水、輻射廢料、來自大氣的有害和懸浮微粒等。染物會破壞海洋生態平衡、損害水產資源、危害人體健康、妨礙海域活動、降低海洋開發和利用的價值等。有關國際間的海洋環境保護,目前主要依據聯合國在1982年第三次海洋法會議通過的海洋法公約(參見34)處理;此外,沿海國根據各國的情況,制定海洋環境保護法,採取適當的防止和消除染的措施,以減輕和防止海洋染,我國的海洋染防治,目前由「水染防治法」、「漁業法」等相關法令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