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90.107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洪水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ginal flooding)的原理、程序和現場洪水法相似,差別只在於當事人面對的是想像情境,而非現實生活。相較於現場洪水法,想像洪水法能夠處理所有類型的焦慮情境是其優點,對於一些真實的創傷事件(例如墜機、強暴、水災、火災等),使用現場洪水法有其倫理上和實施上的困難與限制。謹慎地使用想像洪水法,能在不引起反效果的情況下重建創傷情境。例如墜機事件的生還者多半可能有多種衰弱症狀,他們可能會常做惡夢、腦海時常出現災難的場景、可能開始不敢搭飛機,嚴重者甚至不敢乘坐交通工具,或是產生痛苦的情緒,像是罪惡感、焦慮、憂鬱等等,在行為...
心理防衛機轉_(defense_mechanism)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防衛機制):是指“自我”發展成熟之後才能表現的防禦機制。其防禦的方法不但比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處理現實的困難、滿足自我的欲望與本能,也能為一般社會文化所接受。這種成熟的防衛機制包括壓抑、昇華、補償、幽默等。 按行為性質分類 逃避性防衛機制:壓抑/潛抑(repression),否定(denial),退化情感(regression)。 自騙性防衛機制:此類防衛機制含有自欺的成分,也是一種消極性的行為反應。包括反向(reaction form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儀式與抵消(ritual 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置於動詞之後,表示足夠或不夠的意思。如:「經得起現實的考驗。」、「承受不起輿論壓力。」
俗民方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要2 主要理念3 批判4 關鍵字5 參考文獻 概要由高芬柯(Garfinkel)所提出的一種社會學特殊的研究方法,又稱為民族方法論,此一研究方法乃是試圖揭示我們身為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自身是透過何種方法或社會能力來建構我們對於社會現實的感覺。(註1) 主要理念一、 日常生活有規則高芬柯指出,人們經常以固定而連續的模式去經歷社會生活,例如:把時間分為小時、日、週、月和年,而周間工作、周末休息、每月5號發薪水、早上出門上班、傍晚下班,日常生活中一切的一切都可作為生活中藏有規律和秩序的例證。二、 以常識作為日常生活之...
海闊天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魏晉南北朝時,戰禍頻仍,人民生活朝不保夕,因此玄學盛行,崇尚出世無為的道家思想,以及神仙方術之說。在詩壇上則是盛行遊仙詩,許多知名的文人都曾經創作,如曹植、阮籍、郭璞等。這些遊仙詩或逃避現實,崇尚神仙,或藉著神仙之說以抒發自身不得志之鬱憤,對於神仙的居處和生活情態,均描寫得十分鮮活生動。在〈道士步虛詞〉一○首之中,庾信以「海闊」形容海上飄渺的仙山,用「天高」描寫懸於崑崙之巔的玄圃,景象十分高遠遼闊,亦象徵了神仙生活的自由自在、毫無拘束。後來「海闊天空」這句成語也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心胸開闊、心情開朗,或形容無拘無束,漫無邊際的樣子。
遐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超越現實的思索或想像。《晉書.卷七九.謝安傳》:「嘗與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也作「遐思」。
昇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事物的境界提升。如:「唯有勇敢的面對現實,方能將對生活的不滿昇華為生命的動力。」
囈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夢話。[例]他在睡夢中的囈語,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焦慮。
雞皮鶴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雞皮鶴髮」原作「鶴髮雞皮」,出自北周庾信的〈竹杖賦〉。文中,桓溫用「雞皮鶴髮,蓬頭歷齒」來形容楚丘先生的外貌,頭髮發白而且散亂,皮膚粗糙鬆弛,牙齒稀疏,指楚丘先生老了。後來「雞皮鶴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老人的形貌。「雞皮鶴髮」較早的書證如唐玄宗〈傀儡吟〉詩:「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用來形容傀儡戲偶白髮皺皮,作得栩栩如生,和現實生活中的老人一個模樣。
想入非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想入非非」是從佛經中「非想非非想處」變化而來。「非想非非想處」指佛教禪修者修習至最高的境界。語本《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九。後來「想入非非」轉而用來形容脫離現實的想像或念頭。 △「胡思亂想」、「異想天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