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151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名韁利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 (6) 軌躅:車輪輾過的痕跡,比喻前人的遺範。躅,音ㄓㄨˊ。 (7) 顏、閔:顏回(西元前521∼前490),字子淵,春秋魯人,孔子弟子。天資明睿,貧而好學,於弟子中最賢,孔子稱其不遷怒,不貳過。後世稱為復聖,列於孔門德行科。閔子騫(西元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春秋魯人。孔子弟子,以孝友聞,和顏回同列德行科。 (8) 極摯:所達到的最高境界。 (9) 繫攣:戀念不捨。攣,音ㄌㄩㄢˊ,通「戀」。 (10) 世教:當世的正統思想、禮教,此指周公、孔子之儒教。 (11) 眩曜:迷惑、惑亂。〔參考資料〕 ■...
蝸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蝸牛(snails)1.1 庭院大蝸牛1.2 非洲大蝸牛1.3 關鍵字1.4 參考書目 蝸牛(snails)蝸牛爬行的方式是靠富足肌肉形成波濤狀的起伏,用來推動身體前進,並且體內會分泌出一種黏粘的液體,來使潤滑腹部和足部,緩緩前進,也因此只要蝸牛行走過的地方,都有一層白色痕跡的緣故。蝸牛不耐熱也不耐寒,因此在夏天時,蝸牛喜歡棲息在陰濕的地方,像是水溝或溪流邊;冬天則是喜歡縮在殼裡,像冬眠一般,然而在乾旱的時候,蝸牛也需要旱眠,以免會被曬死。在睡眠時,蝸牛會先把頭腳都先縮起來,然後再殼口上分泌一層薄膜,薄膜上,會有...
涸轍之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轍,車輪輾地所留下的痕跡。鮒,鯽魚。在乾枯車轍中的鯽魚所需要的只是斗升的水,如果拖延時間遠去西江取水,則不過是空口白話,無法解決問題。典出《莊子.外物》。後比喻陷處困境,急需救援的人或物。宋.蘇軾〈乞開杭州西湖狀〉:「若一旦堙塞,使蛟龍魚鱉,同為涸轍之鮒,臣子坐觀,亦何心哉?」也作「涸轍枯魚」、「涸轍窮鱗」、「涸轍窮魚」、「涸轍之枯」、「涸轍之魚」。
凌性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生文學獎高中散文第二名。 1994年 3月,通過教育部語文資優甄試,保送台灣師大國文學系。5月,〈痕跡〉獲明道文藝全國學生文學獎高中散文第四名。6月,高雄中學第五十屆畢業冊總編輯,編成《貯夢錄》。 1996年 12月,〈大寒〉獲大專聯吟古典詩創作律詩第一名。〈試茶〉獲大專聯吟古典詩創作絕句第二名。 2000年 8月,任國立台東體中國文科代理教師。 2001年 8月,任高雄市立左營國中教師。 2002年 2月,任國立台東體中國文科教師。6月,中正大學碩士班畢業,論文為《台灣地區極短篇研究》。9月,就讀東華大學中文博士班。...
羚羊掛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說羚羊夜眠時,將角掛在樹上,腳不著地,以免留足跡而遭人捕殺。宋.陸佃《埤雅.卷五.釋獸.羚羊》:「羚羊似羊而大角,有圓繞蹙文,夜則懸角木上以防患,語曰羚羊掛角,此之謂也。」比喻詩文意境超脫不著痕跡。《景德傳燈錄.卷一六.福州雪峰義存禪師》:「師謂眾曰:『我若東道西道,汝則尋言逐句;我若羚羊掛角,汝向什麼處捫摹?』」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辯》:「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
神出鬼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出鬼沒」典源作「神出鬼行」。這句成語是出自《淮南子.兵略》:「善者之動也,神出而鬼行,星耀而玄逐。」本來是指用兵之時,行動要像神鬼那樣飄忽無常,像天體運行那樣不著痕跡,變化莫測,讓敵人無法捉摸。後來「神出鬼沒」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出沒無常,變化莫測。出現「神出鬼沒」的書證如唐.崔致遠《桂苑筆耕集.卷一四.安再榮管臨淮都》:「前件官夙精韜略,歷試機謀,嘗犯重圍,決成獨戰,實可謂神出鬼沒。」這裡的「神出鬼沒」是指善於用兵。另明.沈鯨《雙珠記》第二五齣:「我想袁先生是個有道行的人,平日言語動靜,神出鬼沒,因此不敢問他詳細。」這裡的「神出鬼沒」則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出沒無常,變化莫測。
色授魂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彼此神交心會,情投意合而不著痕跡。漢.司馬相如〈上林賦〉:「長眉連娟,微睇綿藐,色授魂與,心愉於側。」《聊齋志異.卷一.嬌娜》:「得此良友,時一談宴,則『色授魂與』,尤勝于『顛倒衣裳』矣。」也作「色授魂予」。
杳無蹤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絲毫蹤影、痕跡。《水滸傳》第四三回:「李逵叫娘吃水,杳無蹤跡,叫了幾聲不應。」《文明小史》第二二回:「四面搜尋,杳無蹤跡。」也作「杳無蹤影」。
軌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車輪輾過的痕跡。[例]在這條泥濘的道路上,有許多車輪的軌跡。
鴻泥雪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雪泥鴻爪」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和子由澠池懷舊〉詩是蘇軾給他弟弟蘇轍的一首詩。蘇軾回憶當年與弟弟曾到過澠池,借宿在一所寺廟內,他們曾在寺廟的牆壁上題詩,但如今廟裡的老和尚已經過世,題詩的牆壁也許也崩壞了。蘇軾在詩中寫著:人生的遭遇,就像飛雁踏過雪地留下的爪印一樣,是那麼偶然,鴻雁飛走後,沒有人知道牠的去向。蘇軾感慨自己一生漂泊,仕途不順,境遇就像鴻雁偶然在雪泥留下爪印一樣地飄忽不定,不由得感慨萬千。後來「雪泥鴻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往事所遺留的痕跡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