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7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等溫線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定溫狀況下,表示吸附作用中吸附質與吸附劑間之質量數之數學關係式。常用之吸附等溫線方式有三種:1.Langmuir吸附等溫方式,係假設價電點(points of valency)位於吸附劑表面,且每一個位置可吸附一個分子,亦即被吸附層為一分子厚,此外並假設所有吸附位置對被吸附分子具有相等之親和力,且一個位置上被吸附分子之存在,並不影響其餘位置之吸附效應;此等溫線僅適用於單層吸附,其方式常以下式表示:x/m=abc/(1+ac),式中x=被吸附物質之量(mg或g),m=吸附劑重量(mg或g),c=吸附後溶液中剩餘之被吸附質濃度(mg/l),a及b=常數。將上式取倒數,繪1/(x/m)對...
評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評鑑(curriculum evaluaction)所謂「課評鑑」,係指評鑑在課領域之應用,換言之,「課評鑑」就是指教育評鑑人員蒐集有關課的資料,用以判斷課...
方案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方案(project)一詞最初是由哥倫比亞大學勞作科主任李查斯(C.R. Richards)於一九○○年最先提出的;他主張勞作的訓練應讓學生按自己的計畫去進行,而不應照著教師的規定依樣畫葫蘆,強調由學生自己計畫,然後依照計畫去進行的方法與方案,亦譯為計畫或設計。其後克伯屈(W.H. Kilpatrick)於一九一八年發表設計教學法,日後為美國小學所採用。
  方案課的出現與二十世紀初期進步主義教育思潮及科學化的兒童研究運動有關。方案這個概念指的就是專題、專案、計畫的意思,亦即針對某一個特殊的主題,從事深入的了解、探討和研究,通常涵蓋一個有系統的過,包括主題的選擇、事前的籌畫、...
學校本位課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校本位課發展,是以學校為基礎的課發展工作。從一九七○年代以來,歐美國家體認到學校自身進行課設計的重要性,認定教師不僅是課的使用者,也是課的發展者;學校本位課發展發源於學校,以學校為中心,以教育人員為行動的主體,賦予學校課設計的權責。
  一九五○年代末期盛行的課運動,是一種全國性的課發展模式,稱為研究、發展、推廣、採用模式;其限制在於由上而下的課設計模式,以學科尖端研究為主導,於是課標準、指引及課大綱的訂定均有中央集權的趨勢。而一九七○年代以來,反集權、重民主與自治的潮流興起,產生了學校本位課發展運動,該運動係一草根性(由下而上)的課改革,透過學校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特地。如:「專拜訪」、「天氣這麼熱,還勞您專來送行。」
生命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命歷雖然英文字用了history字,實際土是指「對生命歷的研究」(Study of Course of Life History)而言,或者是指從心理立場探討生命歷,這項研究其有代表性的,約如後述的幾種。
  此種研究,首為佛洛依德(S. Freud, 1856~1939)於一九一○年發表對達文西(L. Da Vinci, 1452~1519)的傳記研究,從外在經驗和個人反應說明心理分析的目的。
  其次是布洛(C.B. Bühler, 1893~1974)於一九三三年出版(一九六八年有英文版)〔人類生命歷〕(The Course of Human Life:...
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論,教育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主要研究課的設計、編制和課改革問題。現代影響較大的課理論主要有三大類:知識中心理論課理論:強調以學術為中心。在課發...
設計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設計模式(目標模式、歷模式、情境模式)(Curriculum Design Model (Objective Model, Process Model, Situation Model)課設計模式是課設計實際運作狀況的縮影,或是理想運作狀況的呈現,希望藉此設計藍圖作為未來課
類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分科課:以學科為單位之傳統性,根據知識與技能之性質,進行有系統之理論組織,分科依照獨自之系統予以劃分組織,分別施教。例如:數學、理化等。其優點在於學生分科學習能獲得系統之知識,且各科教材易吸收知識與技能之精華,並做專精之研究;其缺點為:(1)無法引起學生之學習興趣(2)缺少聯絡與溝通,分割學習經驗的完整性(3)忽略實用知能的訓練(4)缺乏追求知識與技能之訓練2.相關課:合併有關科目,但不打破科目界限,僅透過各科之聯絡教學,以增進學習興趣,並...
數學解題歷的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數學解題歷的教學主要適用於數學文字題(俗稱應用題)。主要代表人物為波力耳(G. Polya)、舒恩費(Alan H. Schoenfeld)及梅伊爾(Richard E. Mayer)。
  波力耳(1945)將解題歷分為四個 階段:
  1. 了解問題:未知數是什麼?已知數是什麼?條件是什麼?
  2. 擬定計畫:找出未知數和已知數之間的關係,如果找不著,那就只得考慮一些輔助問題,然後想辦法擬定一個解題的計畫。
  3. 執行計畫:依據擬定的計畫,正確地執行及運算每一步驟。
  4. 回顧解答:校核所得的解答是否正確。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