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保衛。同「捍」。《書經.文侯之命》:「汝多修,扞我于艱。」漢.孔安國.傳:「扞我於艱難,謂救周誅犬戎。」唐.柳宗元〈封建論〉:「合為朝會同,離為守臣扞城。」
韋應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已過十餘年。只歎官如舊,旋聞邑屢遷。  魚鹽濱海利,薑蔗傍湖田。到此安氓俗,琴堂又晏然。 喜於廣陵拜家兄奉送發還池州  青青連枝樹,苒苒久別離。客遊廣陵中,俱到若有期。  俯仰敘存歿,哀腸發酸悲。收情且為歡,累日不知饑。  夙駕多所迫,複當還歸池。長安三千里,歲晏獨何為。  南出登閶門,驚飆左右吹。所別諒非遠,要令心不怡。 送章八元秀才擢第往上都應制  決勝文場戰已酣,行應辟命複才堪。旅食不辭游闕下,  春衣未換報江南。天邊宿鳥生歸思,關外晴山滿夕嵐。  立馬欲從何處別,都門楊柳正毿毿。 送張侍禦秘書江左
非驢非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代西域有一個小國龜茲,其國王多次至漢朝見宣帝,且留住一年,回國之後,修築宮室、禮儀制度等全都模仿漢朝,被鄰國譏諷為不倫不類。見《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下.渠犁傳》。後即以非驢非馬形容不倫不類的事物。也作「非鴉非鳳」。
瘦骨如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骨瘦如柴」之典源,提供參考。 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據《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引)纔聞居士病榮(縈)身,凡是有靈皆怪訝,病臥只居方丈內,飢羸起坐甚艱難。國王王子盡奔波,居士宰官咸禮,一切天人皆到會,果然見一病維摩。多將湯藥問因依,大照國師尋斬候,雖即(至心)申體察,莫知來處辯其因。謝諸人者賜相哀,四大元知有此災,舊日神情威似虎,今來體骨瘦如柴。深貴汝,倍憂懷,我此身形自嘆裁,因有如斯縈病故,廣陳妙法唱將來。
千載一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乘風,列為藩輔,忠孝之策,千載一遇也。』」 02.《歧路燈.第一○回》:「那得一個窮廬書愚,竟得上龍顏,這也是千載一遇的厚福,如何自外覆載?」 參考詞語︰千載一會注音︰ㄑ|ㄢ ㄗㄞˇ | ㄏㄨㄟˋ漢語拼音︰qiān zǎi yī huì釋義︰猶「千載一時」。見「千載一時」條。 01.《後漢書.卷二三.竇融列傳》:「王者迭興,千載一會。欲遂立桓、文,輔微國,當勉卒功業;欲三分鼎足,連衡合從,亦宜以時定。」 02.《魏書.卷六一.薛安都列傳》:「今江南阻亂,內外離心,安都今者求降,千載一會,機事難遇,時不可逢。」 參考詞語︰千歲一時注音︰ㄑ|ㄢ ㄙㄨㄟˋ | ㄕˊ漢語拼音︰qiān suì...
康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他在京師東北的熱河營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見的場所。康熙帝親政不久後,便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着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 (清)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矇蔽欺騙,愛新覺羅玄燁還親自出京巡視,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康熙帝重視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優遇。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
朝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職官名。漢代隸屬於禮部,原名「奉朝請」,無實權,但諸侯要見皇帝,都需經他辦理,方可見到。宋朝有朝奉郎,朝奉大夫等官名。
沈光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沈光文(1612~1688?),字文開,號斯菴(庵),浙江縣(今寧波)人,明朝遺臣。目錄1 生平1.1 南明遺臣1.2 流寓臺灣1.3 晚年2 詩作選錄3 參考書目 生平 南明遺臣沈光文是明朝宰相後裔,明朝滅亡時曾與史可法一同抗清,後來追隨魯王退守浙江,魯王兵敗後隱居普陀山。當鄭成功盤踞廈門、金門時,沈光文本想從廈門搭船到泉州,與家人一同過著以船為家的生活,沒想到卻被風吹到臺灣宜蘭,從此過著悶悶不樂的思鄉生活。(註1) 流寓臺灣漂流到臺灣後,沈光文南下寄居臺南。1661年鄭成功來到臺灣,發現沈光文竟然也在此,高興之餘對...
盜鐘掩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比喻自己欺騙自己且妄想藉以瞞騙他人。出現「掩耳盜鈴」的書證如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列朝.朝官進獻》:「夫既曰官銀,那有無礙之理,真掩耳盜鈴也。」然而從古書裡的記載,卻不難看出早期文獻的「鈴」都是作「鐘」,例如北齊.劉晝《劉子.卷二.慎獨》用的就是「盜鐘掩耳」,《梁書.卷一.武帝本紀上》又省作「盜鐘」。
伯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時天子對同姓諸侯的稱呼。《儀禮.禮》:「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