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3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身無完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此受到司馬昭的猜忌。後來,鄧艾和司馬昭在商量滅吳之策時,意見不同,鍾會、衛瓘、師纂等人乘隙向司馬昭誣告鄧艾謀反,於是朝廷下詔逮捕鄧艾父子,派鍾會負責將他們由成都押解至京師受審。這時鍾會麾下有軍隊二十餘萬,遂密謀造反。但司馬昭對鍾會的野心亦早有防備,遂遣軍入蜀討伐鍾會,雙方在蜀宮城內外展開激戰,鍾會被殺,後由監軍衛瓘接管蜀軍。由於衛瓘亦曾參與誣陷鄧艾,怕事跡洩露,於是派人殺鄧艾父子,師纂亦在被殺之列。師纂平日為人,個性急躁,對人苛薄而缺乏恩澤,所以死狀極慘,甚至被折磨得身上的皮膚沒有一處是完好的。後來「體無完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受傷慘重。亦用來比喻遭人批評、駁斥得一無是處,面...
嫡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承嗣的嫡子。《東觀漢記.卷七.宗室傳.下邳惠王衍傳》:「是後諸子更相誣告,迄今嫡嗣,未知所定,朕甚傷亡。」也作「適嗣」。
改過從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改過自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西漢時,有一個名醫叫淳于意,他被人誣告,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審判。淳于意的女兒緹縈一路跟著父親的囚車來到長安。到了長安,緹縈上書給文帝,內容敘述她父親是個廉明正直的人,如今被判有罪,將被處刑。人死不能復生,若被處了「肉刑」,斬掉的肢體肌膚,就再也接不回去了。將來想要改過,卻永遠帶著傷口而無法重新作人。緹縈希望能代父贖罪,讓父親有改過自新的機會。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就赦免了淳于意的罪。典源又見《史記.卷一○六.吳王濞傳》。內容則是敘述漢文帝時,對吳王濞的種種惡行不忍處罰,但吳王濞並未因此改正過失,重新作人,所以鼂錯建議景帝應該削減吳王的勢力,以免造...
捏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編造謊言。如:「捏詞誣告」。
質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質、辯證。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三折:「社長,適纔我那媳婦,你也看見的,到官去你與我做個質證。」《文明小史》第三九回:「諸城的百姓也實在刁的很,這樣事都會平空捏造誣告得人麼?我也沒工夫去合他質證真假。」也作「質對」。
楊乃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曲劇目。清代故事戲。敘述舉人楊乃武與葛品蓮之妻畢氏的故事。畢氏行輕佻,縣官之子劉世英思霸占,於逗誘時,為其夫葛品蓮撞見,其夫反遭劉踢傷。畢氏向楊乃武乞藥,劉世英卻暗中在藥內下毒,葛竟遭毒死。劉世英又唆使葛母誣告楊乃武與畢氏因奸行謀害,屈打成招,歷各官勘審,終不能明。後經楊姐淑英上京申冤,刑部提審,始得昭雪。
無謊不成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比喻誇大事實或任意誣告。《何典》第二回:「自古道:無謊不成狀。正是這等幹去便了。」
宮門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曲劇目。唐代故事戲。描述李世民入宮侍淵疾,遇建成、元吉與二妃在宮內飲宴,怒而掛御帶於門上警之,建成見而反唆使二妃誣告世民無禮,李淵怒欲斬世民,諸臣諫而遭斥,唯褚遂良冒死以十道本章保奏,李淵終悟而赦,並封賞遂良的故事。
不疑誣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代直不疑被誣告盜金的事。見《漢書.卷四六.直不疑傳》。
告人死罪得死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誣告他人反而自己受罰。勸誡不可誣陷他人。《西遊記》第八三回:「常言道:『告人死罪得死罪』須是理順,方可為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