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71.87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塔魯;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教民族獻祭場合中傳統的頌歌曲與舞蹈。Tahlul一字為阿拉伯文,由於歌舞原本不分家,這種節慶時的頌歌曲總搭配繞著祭壇的舞蹈;而且從後來阿拉伯文中的tawaf一字的意思(即繞著聖石轉圓圈的動作),可知仍為宗教的主要部份。即便後來演變成無意義之儀式,而Tuwaif這名稱在孟加拉(Bengal)或巴基斯坦(Pakistan),則用來指回教徒跳舞女郎。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威尼巴果族創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美洲原住民威尼巴果族從前的啞劇與舞蹈。由男人表演,主要內容是他們創世傳說中的插曲,並結合巴比倫的說法以及在猶太人中所流傳之有關亞當與夏娃的創造故事。此威尼巴果傳奇是用詠唱的,動作以啞劇方式呈現,故事的關鍵情節由部落中的首領表演,若干印第安族也有類似的傳奇,表現於儀式性的演出中。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卡露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曲、舞蹈名。西歐地區傳奇故事中「卡露爾」為頌歌曲之意,此詞正式被採用是在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法蘭基宮廷內,當時,有所謂「大歌唱者」(Karolus Magnus)的稱呼。而「Karolus」一字之由來,實以更早期的「Ka-Ruelle」及「Khorkarole」為字源發展而來,這兩字義為「國王環形合唱隊」。因此,「卡露爾」主要意義為一種莊嚴的禮儀舞,在新王無異議被選出之後表演。然而,歷史的演變,選舉的儀式消逝,「卡露爾」原蘊藏的頌原義,即選舉投票產生新王,也有所轉變。早期,在每年新年慶典中都有選出「年度之王」的重要活動,且有所謂「國王頌」的頌歌表演。這個古老傳統因歷史發展...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讓自己融入社交圈中,幫別人做牛做馬,甚至吸煙,惡作劇等。• 激勵措施:提供同事間社交往來機會,支持與許員工尋找及建立和諧溫馨的人際關係,開展有組織的體育比賽和集體聚會。(四)尊重需求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成就、名聲、地位和晉陞機會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無法滿足尊重需求的特徵:變的很愛面子,或是很積極地用行動來讓別人認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虛榮所吸引。例如:利用暴力來證明自己的強悍、努力讀書讓自己成為醫生、律師來證明自己在這社會...
膾炙人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膾,細切肉。炙,烤肉。膾炙皆為人所喜好,後遂以膾炙人口形容為人賞的詩文,或流行一時的事物。明.宋濂《宋學士文集.卷一六.劉彥最詩集序》:「相傳必有卓絕於人者,不然彥最之詩,何為膾炙人口而弗厭哉?」《花月痕》第一回:「幸而為比翼之鶼,詔於朝,榮於室,盤根錯節,膾炙人口。」
眾口鑠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 xiāo zhòng kǒu釋義︰猶「眾口鑠金」。見「眾口鑠金」條。 01.唐.王勃〈平臺秘略.規諷〉:「寵榮有極,恭沖是守。軸碎群毛,金銷眾口。」 參考詞語︰眾口金鑠注音︰ㄓㄨㄥˋ ㄎㄡˇ ㄐ|ㄣ ㄕㄨㄛˋ漢語拼音︰zhòng kǒu jīn shuò釋義︰猶「眾口鑠金」。見「眾口鑠金」條。 01.唐.張九齡〈荊州作〉詩二首之一:「進士苟非黨,免相安得群;眾口金可鑠,孤心絲共棼。」 參考詞語︰群口鑠金注音︰ㄑㄩㄣˊ ㄎㄡˇ ㄕㄨㄛˋ ㄐ|ㄣ漢語拼音︰qún kǒu shuò jīn釋義︰猶「眾口鑠金」。見「眾口鑠金」條。 01.宋.李綱《李忠定公奏議.卷四一.謝親筆劄子》:「陛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感嘆、美的語氣。《詩經.周頌.清廟》:「於穆清廟,肅雝顯相。」《史記.卷二.夏本紀》:「皋陶曰:『於!慎其身脩。』」
瑕不掩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事物雖有缺點,卻無損它整體的完美。[例]此次的書畫聯展雖有布置上的小缺點,然而瑕不掩瑜,仍受到不少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美、誇獎的歡呼聲。[例]喝采
拾人牙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朝的韓康伯從小就聰明懂事,很得舅舅殷浩的疼愛,《晉書.卷七五.韓伯列傳》就記載了一段殷浩稱韓康伯的話:「康伯少自標置,居然是出群器。」意思是說韓康伯雖年輕,卻自視甚高,果然是同輩中最為出色的。殷浩就像一般的長輩,除了愛護康伯之外,同時也期望他不要仗著聰明就驕傲自大。有一次他看到康伯在言談間流露出一副學問淵博的樣子,就說:「康伯自以為學問淵博,其實連我言談中的智慧都未嘗得到。」殷浩對《老子》、《周易》頗有研究,是當時候的清談名家。對後生晚輩的狂妄甚不以為然。後來「拾人牙慧」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蹈襲他人的言論或主張。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