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磯鷸(礬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ctitis hypoleucos
體長19~21公分。喙短而直,暗褐色;虹膜褐色,腳色變化大。繁殖羽身體背面綠褐色,具暗褐色箭形斑紋。眉和眼圈白色,大覆羽尖端和最外面的初級覆羽尖端皆為白色。腹面白色,帶褐色條紋,胸側具綠褐色斑紋;翼下為白色及褐色。非繁殖羽身體背面的箭形斑紋較少,頸部和胸部沒有條紋。幼鳥:覆羽、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尖端具暗褐色條紋,三級飛羽邊緣暗黃色,且具暗褐色刻痕。
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及澳洲,夏季於歐亞大陸繁殖;冬季則往南遷徙至非洲中部和南部、亞洲南部、東南部及澳洲等地度冬。
多單獨或成小群活動,棲息於海灘、河口、內陸湖泊、河岸等溼地,有時在城巿或森林中出現。覓食動作慢而從容,行走或降落時身體會不斷地搖晃。常在水域旁邊的樹上、柱子上停棲,或在小船上休息。繁殖或遷徙時很吵雜,但單獨時很安靜;飛行時會發出細的、一連串下降的“tsee-wee-wee”聲音;遷徙時或冬季時會鳴唱,聲音是重複而上揚的“kittie-needie”聲。繁殖期4~7月,於水域附近築巢,如多岩石和急流的河川、小型水池、湖邊、具遮蓋物的海邊;巢築於地面,有時在樹林或灌叢間。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鷸科 (Family Scolopacidae)
|
半蹼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imnodromus semipalmatus
體長34~36公分。喙直,呈黑色;虹膜暗褐色,腳長,呈暗灰色,飛行時腳趾長度超過尾羽末端。雄鳥繁殖羽臉頰、頸部及胸部紅褐色,腹部和脅部白色,脅部具明顯條紋;肩羽、三級飛羽及上背黑色,邊緣淡褐色和紅褐色。雌鳥和雄鳥相似,但色澤較暗,有較多小白斑,喙較長。非繁殖羽具白眉,胸部雜有灰褐色斑點,背部暗灰褐色,具淡色條紋。幼鳥大致似成鳥,顏色較暗,頸部及胸部具有條紋。
分布於亞洲及澳洲。夏季於歐亞大陸中部繁殖;冬季於亞洲東南部及澳洲西北部度冬。
冬季棲息於海邊的潮間帶泥灘地或瀉湖,會聚成緊密的群體一起活動,會和其他涉禽一起休息。飛行能力強,甚至會作特技飛行。平常聯繫時會發出“chep-chep”或“chowp”的吠聲,或像人在哭泣的“kiaow”聲;繁殖期時則會發出輕柔而重複的“kewick”或“kru-ru”聲。於每年5月末開始在淡水或鹽水草澤的植物叢裡成小群繁殖。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鷸科 (Family Scolopacidae)
|
琵嘴鷸(勺嘴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urynorhynchus pygmeus
體長14~16公分。喙黑色匙形,虹膜暗褐色,腳黑色。成鳥繁殖羽頭、頸及胸部紅色,有暗褐色條紋;背部黑色,羽毛邊緣紅褐色。非繁殖羽背部淡灰褐色,有暗色箭形斑紋;翼上覆羽灰色,前頸至胸部、腹部、尾下覆羽皆為白色。幼鳥頭頂褐色,眼睛周圍具褐色斑紋,上背、肩羽及三級飛羽黑色,邊緣淡黃色,胸部暗黃色,有時會形成一模糊的胸帶,胸側具條紋。
分布於亞洲,夏季於西伯利亞沿海繁殖,冬季至亞洲東南部及南部度冬。
非繁殖期時常零星混在大群的紅胸濱鷸(Red-necked Stints, Calidris ruficollis)當中。覓食時用喙於淺水或泥巴裡左右掃動,有時連頭都不抬起就沿著原來路徑折返,繼續覓食,動作類似吸塵器。互相聯繫時會發出“preep”或“wheet”聲;鳴唱時則會伴隨飛行展示,發出間歇的、下降的、像蟬的“prer-prr-prr”顫音。每年6~7月於 近淡水水域的草地繁殖。雄鳥求偶時會進行飛行展示,一邊鳴唱一邊於空中盤旋、繞圈或快速俯衝。雄鳥負責大部分的孵卵和育雛工作,以昆蟲餵食幼鳥。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鷸科 (Family Scolopacidae)
|
尖尾濱鷸(尖尾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lidris acuminata
體長17~21公分,雄鳥體型大於雌鳥。喙黑褐色,下喙基部呈灰白色或黃褐色;虹膜暗褐色,腳綠色、褐色或黃色,通常為暗灰綠色,飛行時腳趾稍微超過尾羽末端,翅膀下方覆羽和脅羽全為白色。成鳥繁殖期背部暗褐色,羽毛邊緣紅褐色和黃白色,頭頂紅褐色,眉寬而白色並延伸至眼睛後方。頸部和胸部具褐色條紋,胸部下方、腹部上方和脅部具暗褐色寬鋸齒形斑紋。非繁殖羽背部主要為暗褐色,胸部具灰色細條紋。幼鳥虹膜和耳羽紅褐色,背部羽毛邊緣具鮮豔的紅褐色、白色和黃色,前頸至胸部上方橙黃色,頸部上方並具有細的縱紋。
分布於亞洲及澳洲,夏季於近北極圈的沿岸繁殖,冬季則往南遷徙至澳洲、紐西蘭和附近的太平洋島嶼度冬。
非繁殖期時會在草地或濕地邊緣覓食,覓食時會蹲著以避免被察覺。常成大群活動,有時會和彎嘴濱鷸(Curlew Sandpiper, Calidris ferruginea)和紅胸濱鷸(Red-Necked Stint, Calidris ruficollis)混群。飛行時會發出“wheep”、“pleep”、“trrt”的叫聲,平常則會發出短而連續的“teet-teet-trrt-trrt”聲。每年的5~7月會在西伯利亞凍原地區繁殖。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鷸科 (Family Scolopacidae)
|
寬嘴鷸(闊嘴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imicola falcinellus
體長16~18公分。喙長而向下彎曲,黑色但略帶綠色和褐色,基部黃色;虹膜暗褐色,腳短,遠距離看起來為灰黑色,近距離觀察時則會發現帶有綠色、黃色和褐色。
共2亞種,分布於歐洲、亞洲及澳洲,夏季於歐亞大陸近北極圈的沿岸繁殖,冬季則往南遷徙至非洲亞洲南部及東南部、澳洲北部和東南部等地沿海度冬。
非繁殖期時則出現於海邊、潮間帶的泥濘地,遷徙過程中會出現在內陸濕地。覓食行為和黑腹濱鷸相似,但寬嘴鷸的頭部離身體較遠,喙也較垂直。飛行時常會發出沒有音樂性的“chrrreet”顫音或較短的“tzit”和“trr”聲,鳴唱聲則為有節律的“sprrr-sprrr-sprrr”聲或是較快而類似氣喘的呼呼顫音。每年6~8月於山區或低海拔沼澤地區繁殖,巢築於草叢上;雄鳥求偶時會作飛行展示,此時成鳥會像秧雞一樣潛伏以免被天敵察覺。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鷸科 (Family Scolopacidae)
|
山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型大而肥胖,眼位於頭側後部,雌雄鳥同型。頭上黃褐色,頭頂至後頭有數條明顯的黑色橫斑。背部紅褐色,有黑、白色斑紋,背及肩羽有灰色縱線。腰、尾上覆羽雜褐細橫斑。尾羽黑色,末端灰色。覆羽雜褐橫斑,翼下覆羽灰黃色雜有褐橫斑。頰至頸褐色,過眼線及頰的橫斑褐色,頸有褐色細斑。胸、腹褐色,有淡色橫紋。眼褐色,喙粗長而直,黃褐色、先端黑色。跗蹠與趾暗黃色。
|
鷹斑鷸(林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ringa glareola
體長19~21公分。喙短而直,先端黑色,基部黃綠色或橄欖綠色;虹膜暗褐色;腳長,暗黃色、綠色或褐色。繁殖羽眉白色,喙至眼睛具明顯的暗色細線,具白色細眼圈;頭頂黑褐色具白色條紋,身體背面黑褐色,具淡色斑點。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尾羽淡褐色,有窄的白色條紋;腹面淺色,略具斑點;翅膀下方白色,具淡灰褐色條紋。非繁殖羽身體背面灰褐色,具白色斑點;胸部灰褐色,具模糊的褐色條紋。幼鳥身體背面暗褐色,有黃褐色斑點和邊緣;胸部灰褐色。
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及澳洲,夏季於歐亞大陸繁殖;冬季則往南遷徙至非洲中部和南部、亞洲南部及東南部、婆羅洲、澳洲北部、西北部和東南部等地度冬。
是本屬中數量最豐富、分布最廣泛、遷徙性最強的種類。棲息於內陸的淡水水域、沼澤或小型水池,潮間帶較少見。覓食時會分散開來,但冬季或遷徙時會聚集成小群活動。飛行時會發出“chiff-if”或“chiff-if-iff”的哨音;警告聲則是尖銳而快速重複的“chip”聲;鳴唱為重複的“liltie”聲。繁殖期5~7月,於潮濕的北方森林或具有落葉灌木叢的沼澤環境築巢。巢排列成一直線,藏於地表濃密的植物下面,但有時會利用其他鳥類在樹上的舊巢洞。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鷸科 (Family Scolopacidae)
|
長趾濱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雄鳥同型,繁殖羽與非繁殖季羽色略異。繁殖羽額、頭頂紅褐色,帶黑色斑點。眉斑白色染有褐色,過眼線黑褐色,耳羽黑褐色。背面的肩羽及背黑色,羽緣淡紅褐色,下背、腰及尾上覆羽中央暗黑色,尾上覆羽兩側白色。腹面的頰至胸灰白色帶褐色,胸有黑褐色斑點。腹部以下白色。翼上覆羽黑褐色、羽端白色,初級飛羽黑色,次級飛羽黑褐色基部白色,飛行時有一白色翼帶,尾羽中央一對黑色羽緣栗色,兩側尾羽淡黑褐色羽緣白色。非繁殖季體背暗灰褐色,帶有黑色軸斑,頸、胸色澤較繁殖羽淡,黑褐色斑點較少。幼鳥羽色似繁殖羽,但色澤較淡。眼褐色,喙黑色,跗蹠及趾淡欖黃色。
|
赤足鷸(紅腳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ringa totanus
體長27~29公分。喙直,中等長度,暗褐色,基部橙紅色;虹膜暗褐色;腳長,橙紅色,繁殖期時轉為暗紅色,幼鳥剛出生時為橙黃色。繁殖期羽色因不同亞種而有所差異,呈現不同程度的灰色、褐色、淡黃褐色或暗黃褐色;大部分族群皆有淡色和暗色的外形。喙至眼睛具不明顯的暗帶,眼圈白色。背部褐色或黃褐色,有各式深色的刻痕或條紋;覆羽灰褐色具白緣,初級飛羽黑色,部分內側尖端白色;次級飛羽白色。下背部、腰至尾上覆羽白色,具褐色條紋;尾羽白色,具褐色條紋。身體腹面白色,具暗褐色斑點或條紋。非繁殖羽身體背面偏灰色且斑紋較少,腹面白色,胸部灰褐色具褐色細紋。幼鳥身體背面褐色,具暗黃色刻痕和邊緣;胸部暗黃褐色,胸部、脅和尾下...
共6亞種,分布於歐洲及亞洲,夏季於歐亞大陸中部繁殖,冬季則遷徙至歐洲西部及南部、非洲北部沿岸、亞洲南部、東南部、印尼、婆羅洲等地度冬。
棲息於海邊或內陸濕地。常成群於岩岸、沙灘和泥灘地覓食,覓食時會快速行走,用喙規則的敲擊地面,偶而會以喙刺探。休息時會和其他涉禽混群。常常是同群涉禽中首先驚慌並發出警告聲的種類;飛行時則會發出“teu-hu-hu”聲,其中第一音節較長,並衍生出其他的叫聲,例如警告聲的速度便比較快;鳴唱是重複的“tyoo”聲,伴隨展示飛行,降落時會用真假嗓音反覆變化地發出“taludl”鳴聲。繁殖期5~8月,領域性不強,但部分個體會佔有繁殖領域。此時會高密度的聚集在鹹水沼澤和內陸潮濕的草地。雄鳥求偶展示時會上、下鳴唱飛行,翅膀在低於水平下方的位置振動。成鳥會成群圍攻掠食者。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鷸科 (Family Scolopacidae)
|
黃胸鷸(飾胸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ryngites subruficollis
體長18~20公分。喙短而直,暗褐色,下喙基部略帶黃色色調;虹膜褐色,腳黃色。繁殖羽頭部和身體腹面黃色,頭頂、後頸和胸側具褐色斑點和條紋;身體背面羽毛中央暗褐色,邊緣黃褐色。非繁殖羽身體背面羽毛較偏褐色,黃色較少。幼鳥頭部和身體腹面和成鳥相似,但羽毛邊緣顏色較淡,腹部、脅和尾羽下方白色;上背、肩羽和翅膀覆羽的羽毛邊緣附近具有暗帶,邊緣則為黃白色。
分布於美洲,夏季於北美洲北部近北極圈沿岸繁殖,冬季則往南遷徙至南美洲阿根廷度冬。
棲息於短草地,具覓食領域,遷徙時則會於高爾夫球場、機場、河流或內陸湖的乾泥巴地等環境出現。休息時會聚集成大群,走路時習慣抬高腳步。性溫馴,平時不愛叫,飛行時偶而會發出低聲的“pr-r-r-reet”,展示時則會發出快速的卡嗒聲。於每年的6~8月在北極地區的凍原繁殖,雄鳥的求偶展示在往北遷徙過程中便展開,求偶時雄鳥會聚集在一固定的場所,展示翅膀下方的銀白色羽毛;繁殖領域可達1~4公頃,一隻雄鳥可能和好幾隻雌鳥交配,但雄鳥不參與築巢、孵卵和育雛。本種以前數量相當多,但十九世紀以來因人類的獵捕而嚴重減少。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鷸科 (Family Scolopacidae)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