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03.1261 ms
共 15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巴西擬鴨舌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至多年生草本,株高20-40公分;莖匍匐或斜上,具稜,多分枝,帶紅色,被毛;單葉,對生,長橢圓形、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5-4(7)公分,寬0.8-2公分,先端銳尖,基部楔形,兩面被糙毛,近無柄;頭狀花序,頂生,超過20朵,葉狀總苞1-2對,闊卵形;花萼6裂,裂片披針形,邊緣具纖毛;花冠白色,漏斗狀筒形,長3-8公釐,徑約7公釐, (4-)6裂,裂片卵狀橢圓形;雄蕊(4-) 6;子房3室;蒴果褐色,倒卵形,熟時3瓣裂,被毛;種子褐色,疏被鱗片狀物。
|
伯氏巴傑加州黑頭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側扁。頭大。眼大。吻長且吻端較尖;上頜邊緣由前上頜骨構成,上頜後緣約達眼眶後緣,上下頜骨具發達齒列。鰓條骨6,不發達。體被圓鱗,易脫落,側線非常明顯而發達,並且呈現黑色。具發光器。背鰭和臀鰭位於身體的後端靠近尾柄的位置,背鰭起點在臀鰭起點前方,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14-17,臀鰭軟條12-14;腹鰭小,位於體中部稍前;尾鰭深叉。體色為深褐色,頭部顏色略深。
|
巴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遊戲。出自菲律賓塔加洛人(Tagalog),此舞名之為《Pabo》,是因舞中落單的舞者被圍在圓圈中央,他抬著頭四處張望,很像火雞尋偶的模樣;透過快速交換舞伴以提高樂趣,在社交場合是非常好的活動,可介紹與會成員彼此熟識。舞者可穿著任何一種菲律賓服裝,音樂並無限定,阿巴奈拉(Habanera)或華爾滋舞曲均合適;舞步為阿巴奈拉步或華爾滋步。舞分兩段:第一段男女成對採社交舞舞姿,繞著場地跳舞,第二段,當聽到領導人的信號後,舞伴分開,全體面向圓心,男左女右互相牽手形成單圓,中央為事先選出的第一隻Pabo(火雞),在前進後退之中,隊形朝反時針方向緩緩移動,有一剎那,大家還發出噓聲,嘲弄「巴勃」並驅趕...
Francisca Reyes Aquino《Philippine Folk Dances》1960.
|
巴科斯正規形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巴科斯諾耳形式】(Backus-Naur form; BNF)。
|
阿米巴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阿米巴(Amoeba)之一屬,寄生於人類及其他靈長類與許多家畜、野生哺乳動物及鳥類等之消化道內,有些種(如:Entamoeba histolytica)能引起下痢。
|
加達巴斯族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屬印度東部奧利薩(Orissa)省山脈中的加達巴族(Gadaba)之舞蹈,該族群是喜好歌舞的部落。其婚禮慶典可持續數天之久,會用一薄單面鼓宣佈慶典和宴會。其中有支舞蹈,約由十個女孩在村內廣場繞著火盆表演。舞者密集成一列,雙手自背後互相牽連,跟著領舞者到村民圍觀的方形廣場內,由其帶頭起舞並移動方向。動作由慢而漸快,如此圍著火盆重複起舞。舞者身著白、紅、藍等色的橫條紋織成之短袖上衣,戴紅、黃色項鍊,黑髮上綁一串紅色珠子,而兩耳各配戴三串巨型下垂至肩的耳環,手臂戴著十一、二個鐲環起舞。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巴布沙與舞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由被譽為印度第一位跳舞的神父巴布沙.法蘭西斯(Barboza Francis)所創立。專以巴拉他納雅舞蹈藝術,演譯出印度及基督宗教的內涵。對他來說舞蹈是一種祈禱,一種生命的祭典與慶禮,更包涵所有的善在內。十八歲那年法蘭西斯選擇了修道司鐸職,並整合印度文化生活與基督的信仰。以印度歌曲、舞蹈及劇情來表達。他聘請Madhyasta大師有系統的訓練他跳巴拉他納雅舞。亦師承印度著名大師習舞,如Kuhernath、Tanjorkan、Rodhakrishan等大師加上Chandrasekhar教授,AnjaliMehr,SriPradeepBaruah先生及Nargis小姐鼓勵他追求自己的信念。後來...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1991年。
|
巴哈馬學校制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巴哈馬為處於中美洲加勒比海的西印度群島北端的島國。根據一九九○年的統計資料,人口約為二十五萬三千。
巴哈馬與其他與西印度群島諸國一樣,原為英國的屬地。一八三三年,開始建立現代的教育制度。一八三五年,依〔黑人教育補助條例〕的規定,各教派接受英國殖民政府的補助,以及「彌克慈善基金」的支援,發展中小學教育。其後,一八四五年,〔黑人教育補助條例〕廢除,巴哈馬才得以發展以中產階級為對象的學校教育體制。 現行巴哈馬的教育主要以一八七七年的〔教育法〕、一九六二年的〔教育法〕以及一九七三年的〔教育白皮書〕為法律根據。依據這些法案的規定,巴哈馬的國民自五歲至十四歲必須接受十年的強... |
巴塞爾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巴塞爾芭蕾舞團」的發展過程十分特殊,與當今國際舞台上多數舞團有所不同;長期的醞釀、細密的規劃,「巴塞爾舞團」透過同一藝術總監一手培養和堅持的藝術風格,造就出今日巴塞爾特有的藝術特色。漢茲.史波利(Heinz Spoerli, 1941-)即是巴塞爾芭蕾舞團的靈魂人物,提到他就象徵著「巴塞爾芭蕾舞團」,兩者已密不可分。漢因茲.史波利於l941年生於瑞士巴塞爾,在此受舞蹈教育啟蒙,其後前往美國芭蕾中心(America Ballet Center)再到倫敦舞蹈中心(London Dance Center)學習。十九歲即成為「巴塞爾芭蕾舞團」團員,當時「巴塞爾芭蕾舞團」即有享負盛名的藝術總監V...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 1991年。
|
巴奴瑪拉契涅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羅馬尼亞民俗舞蹈,流行於東部和南部地區的莫達維亞(Moldavia)、瓦拉幾亞(Wallachia)、多布羅加(Dobrudja)。此舞為4/4拍高貴舞蹈,共有十二種隊形,舞步採用典型的單足跳和彈跳步,內含一種羚躍步(cabriole)。參與舞蹈的人數不限,舞者相互搭肩,排成一直線或弧線;若為雙人舞時,兩舞者面對面,女舞者將雙手置於臀部,男舞者則雙手交抱於胸前。《巴奴瑪拉契涅舞》也可獨舞。舞蹈伴奏樂器為小提琴和cobza(十到十五弦的魯特琴),這兩種皆為典型的羅馬尼亞舞蹈的伴奏樂器。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