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6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紅魴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稍側扁;頭部扁平,邊緣接近平直,由上往下看近三角形。當鰓蓋閉合時,兩吻突幾近平行,比眼徑長,超過左右吻突的基底距離長的兩倍。上下兩頜皆無齒。下頜具三或四對(普通為四對)觸鬚,最長的一對延伸至眼睛的前緣。前額中央部位具一三角狀的小棘;眶後骨棘尖銳且堅硬,但隨著成長會逐漸圓鈍;前鰓蓋棘銳利且硬,比鰓蓋棘長;兩個鰓蓋棘,1個非常弱小,幾乎消失,另一個則尖銳且大。肛門前方有兩對腹板。體被骨板狀鱗,側線鱗數31-33。背鰭連續,VI-VII硬棘,15-18鰭條,硬棘部與鰭條部之間有一凹刻;臀鰭軟條15-17;胸鰭基窄,後緣寬,下方具有2個游離鰭條。體黃褐色,頭側、背側及背鰭均具褐色斑點。有些學者...
犬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adoqua kirkii (Gunther, 1880)
小型羚羊,鼻吻長,可能有讓空氣緩慢通過鼻腔,調節體溫與減少水分散失的功能,只有雄羚有角,角有環紋,基部較粗,略有縱溝槽,常會被額頭上的叢毛遮住;皮毛軟而光滑,背部灰黃到紅褐色,腹部灰到白色;頭軀幹長52~72公分,尾長3.5~5.6公分,肩高30.5~43公分,體重3~7公斤。
索馬利亞極南部、肯亞中部和南部、坦尚尼亞北部和中部、安哥拉西南部、那米比亞。
棲息在乾燥但有植被可躲藏的地區,受驚擾時會快速以“之”字形的跳躍奔跑路徑逃開,並發出「dik-dik」的叫聲,晨昏或夜晚活動,性羞怯,食物包括草和葉,族群密度每平方公里24隻,雨季時族群密度可能更高,配偶和子代固定棲息在5~20公頃的領域上,家庭成員都會以尿、糞標示領域,但雄羚負責防衛領域,小羚7~8個月大就會被逐出家庭外;雌羚一年可生2胎小羚,通常在雨季開始或結束時,也就是11~12月和4~5月出生,懷孕期169~174天,一胎通常1仔,出生時體重600公克,6週斷奶,雌羚15~18個月即可初次生殖,野外壽命可達10年,圈養下壽命可達14年3個月,由於較少被捕捉,數量還算穩定。
T0000000886--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T0000001010--偶蹄目(Order Artiodactyla)
T0000001020--牛科(Family Bovidae)
細盲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eptotyphlops goudotii (Dumèrill and Bibron, 1844)
身體軀幹圓而細,成體體長約13公分,尾極短,僅佔體長的6%,尾末端呈短而尖的角質化小刺狀。體鱗極為平滑,具金屬光澤,體背為褐色或銀灰色,並具有數條深色縱紋。
中美洲及南美洲北部的哥倫比亞與委內瑞拉。
為穴居性蛇類,棲息於潮濕、鬆軟的砂質土壤中,生態習性不詳,僅知為卵生,可能以白蟻及其卵、或其牠土棲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細盲蛇科(Family Leptotyphlopidae)
發光斯無鬚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teindachneria argentea (Goode & Bean, 1896)
體延長,前部較大,越往後越小,尾部則細如線。頭大,眼中大,口端位。背鰭及臀鰭的鰭條皆超過100,分別為背鰭的VIII+123及臀鰭的113左右。體呈銀白色。其餘形態特徵見科說。最大體長可達30公分。
大西洋墨西哥灣、加勒比海等水域。
喜棲息於大陸棚的斜坡,常出現於密西西比河之河口外的嶇棚或陡坡。其餘習性尚不十分明瞭。
產量不多,較無經濟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鱈形目(Order Gadiformes)
准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Paracanthopterygii)
無鬚鱈科(Family Steindachneriidae),Luminous Hake
下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yporhamphus dussumieri (Valenciennes, 1846)
體細長,背、腹緣平直,體高幾與體寬相等,橫斷面近正方形。頭中大,前方尖突;吻較短,上腭短小,突出成三角形,三角形之長度小於寬度,其上具鱗;下腭突出如喙,喙長等於或大於頭長,下腭兩側及喙部腹面各具1皮質瓣膜;上下腭相對部具細小三峰齒;鋤骨、口蓋骨及舌上無齒;胸鰭短小,其長小於頭長。背鰭與臀鰭對在於體之後方,背鰭具14~17軟條,臀鰭具14~17軟條,臀鰭起點在背鰭第二至五軟條基底之下方;腹鰭短小,腹鰭至胸鰭基底之間距略大於腹鰭至尾鰭基底之間距;尾鰭深開叉,下葉長於上葉;肛門開口於臀鰭之前方;側位下線,沿腹緣向後延伸至尾鰭基底前方,於胸鰭下方具1分枝,向上伸達胸鰭基底,眼前脊發育良好,呈T形,具向...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西至印度洋非洲東岸,東至太平洋中部之社會群島,北至日本之琉球群島,南至印尼;台灣亦產。
喜群游泳於沿岸或島嶼周邊海域之表層,易受驚嚇而跳出水面,以浮游生物為食。
產量不多,盛期在春夏之交,以流刺網、定置網可捕獲。可食用,肉味鮮美,為作生食片之佳品。
T0000000001--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T0000000020--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T0000000101--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T0000000090--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T0000000111--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T0000000116--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T0000000171--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T0000000336--鶴鱵目(Order Beloniformes)
T0000000319--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T0000000339--鶴鱵亞目(Suborder Belonoidei = Exocoeloidei)
T0000000323--銀漢魚系(Series Atherinomorpha)
T0000000345--鱵科(Family Hemiramphidae),Halfbeaks
T0000000343--飛魚上科(Superfamily Exocetoidea)
砂海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砂海星Luidia hardwicki屬於砂海星科Luidiidae,五腕,R(輻長) / r(間輻長) = 3.5 / 0.8cm。腕末端的端板明顯,上面密佈刺狀顆粒體,末端有5~6個棘呈簇狀。背板呈小柱體狀,腕中線的小柱體較小,腕兩側的小柱體較大,且排成明顯的橫列及縱列,小柱體上並沒有大棘的出現。小柱體中間的刺狀顆粒體6~8個,外圍有一圈(約10~12個)較細長的顆粒體。上緣板不清楚,被小柱體掩蓋。下緣板上有許多平貼的棘,大小不等,每個板上有一大型矛狀棘水平向外伸出,使得海星體緣有一列明顯的大棘向外伸出。溝棘一個,亞溝棘數(3~5)個,旁邊常有一個大型直立雙瓣叉棘。圍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直立草本。葉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5-8 cm,被毛,葉柄長2-18 cm。 花白色或淺粉紅色。

喙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7-7.5m;出生時不詳。體重不詳。 額隆明顯,顏色接近乳白,該白色區域延伸至後方的噴氣孔附近; 頭部有小型白色耳斑。體色為深褐色,背鰭大,為鐮刀狀。
亞達納亞教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亞達納亞教條是有關耶穌基督信仰的教義與儀式文獻,號稱是西元四、五世紀間基督神學大論戰結論的正宗版本,以懲罰性條文(damnatory clauses)聞名於世。
  亞達納亞教條原先被認為是亞達納亞(Saint Athanasius, 296~373)的著作,後來經考證發現,是五世紀以後的作品,至於真正的起源則不可考。
  雖然亞達納亞教條,過去常被歸類為普遍性的耶穌基督教條(Oecumenical Creed),現在則不但美國的聖公教會與希臘的教會拒絕,英倫方面的教會也表示懷疑。
  精確摘要主教會議(Oecumenical Councils)的決議,...
佛克特‧卡爾文二固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克二固體為描述黏彈材料行為之一現象模式(phenomeno logcalmodel),又被稱為佛‧克模式。此模式係由一線性彈簧與一個消能盤並聯而成,總應力由兩者承載應力相加而得如下式:
  
  其中E,η分別為彈簧之彈性模數與消能盤之黏滯常數;σ與ε為應力與應變。總應變則與彈簧應變或消能盤應變相等。
  此模式之特色有下述諸點:
  1.當應力σ0施加時,消能盤阻止瞬間彈性變形之產生,應力σ0由此兩構件分攤。
  2.黏彈行為使此單元隨時間產生非線性應變,總應變、彈性應變與消能盤應變均相等。
  3.將負載σ0移除,彈...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