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2.997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隔靴搔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隔靴搔癢。』」這段話大概的意思是說,有位僧人向法寶大師請示問題,在問答終了時,大師便問僧人都弄明白了?僧人以「識性無根」回答。大師認為這位僧人並未洞澈領悟,所以說他:「隔靴搔癢。」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詩法》也有「意貴透徹,不可隔靴搔痒」的說法,是指詩歌的作法要使題旨明晰,不可漫無主題,抓不著重點,意思也是比喻不切實際。
逞威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炫耀威勢、才幹而凌越他人。《老殘遊記二編》第五回:「你這不是明明當我面逞威風?我這窮京官,你們主人瞧不起,你這狗才也敢這樣放肆!」
慧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以智慧能斬斷一切煩惱,故以劍修飾之。《維摩詰所說經.卷下》:「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老殘遊記二編》第四回:「今日你命光發露,透出你的智慧,還不趁勢用你本來具足的慧劍,斬斷你的邪魔?」
反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誣告他人應得的罪罰,反讓誣告者自己承受。《老殘遊記》第一八回:「從實招來,是誰教你誣告的。你不知道律例上有反坐的一條?」
無脛而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翅膀,而身上的毛少一點、多一點都不影響飛行。今天大王您那麼多的食客中,應有人才在其中,但您有重用他們?」這就是說晉平公用的人雖多,但卻沒有適才適用。後來「不脛而走」這句成語,就從盍胥話裡的「無足而至」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物不用推廣,也能迅速傳播。
遺臭萬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當這樣沒沒無聞。」接著忽然坐起來說:「難道我就這樣既不能讓美名流傳於後世,也不能讓惡名永遠流傳後世?」由此可以看出,桓溫認為要讓美名流芳後世,是不容易;但是如果能讓臭名傳於後世,也應算是值得自豪的事了。這當然只是桓溫自以為是的看法。後來「遺臭萬年」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惡名永傳後世,為人所唾棄。出現「遺臭萬年」的書證如《宋史.卷四二二.林勳等列傳》:「論曰:『若乃程珌之竊取富貴,梁成大、李知孝甘為史彌遠鷹犬,遺臭萬年者也。』」
三夫成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謠言,就在臨行之前去找魏王,說道:「大王,如果今天有一個人告訴大王,大街上出現了一隻老虎,大王會相信?」魏王回答:「不會相信。」龐葱又問:「如果有第二個人說大街上出現了老虎,大王會相信?」魏王回答:「那我就會半信半疑了。」龐葱繼續問道︰「如果有第三個人也說大街上出現了老虎,那大王會相信?」魏王回答:「那我就不得不相信了。」龐葱接著說:「大街上本來不會出現老虎,這是顯而易見的事,但是傳謠言的人一多,就讓人不由得不相信了。我這次去趙國之後,一定有許多人會趁我不在之時,在大王面前進讒言來非議我的不是,請大王千萬要明察事實,不要被謠言所蒙蔽啊!」魏王答應了龐葱。等到龐葱離開魏國之後,果然有很多人...
眾散親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圍,連續打了五日都沒辦法攻下,只好無功而返。魯隱公就此事問他的大夫眾仲:「你覺得州吁的計謀最後會得逞?」眾仲回答:「我只聽過以德服人,沒聽過以戰亂為手段可以讓人心悅誠服。以亂服人,就像要整理絲線卻不先找出頭緒,只會讓情況愈來愈糟。州吁這個人仗著強大的武力進行殘忍的征伐,總有眾人反叛,親信背離的一日,他的計謀顯然難以得逞。」後來,四國聯軍又再次出兵攻鄭,取得了勝利,但州吁並未因此而獲得百姓的愛戴,反而在不久後就被殺了,果真應驗了眾仲的預言:「眾叛親離,難以濟矣。」「眾叛親離」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被用來形容不得人心,處境孤立。
海洋教育的教學場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海洋教育的教學場域當涉及要在哪裡礁海洋教育的問題時,馬上會引發兩個疑問:Q1.實施海洋教育一定要到海邊?Q2.非臨海學校要怎麼進行海洋教育?這也就反應出,由海邊學校來進行海洋教育是理所當然的事,而沒有臨海的學校要推動海洋教育,恐怕就必須特別進行構思與規劃。事實上,海洋教育的教學場域確實是推動海洋教育必須掌握的一個關鍵之處,但是,實施海洋教育並非必然要在海邊,以下就從三個角度來討論不同場域進行海洋教育可以運用的教學方法:目錄1 一、在海邊進行的海洋教育2 二、在教室進行的海洋教育3 三、在實驗室進行的在海洋教育4 關鍵字...
逐浪隨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中寫到屈原在被放逐後,披頭散髮,形容枯槁地在江邊行走。有一位漁父看到他,問他說:「您不是三閭大夫?怎麼落得此地步?」屈原回答:「因為舉世皆濁只有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不見容於朝廷,所以被放逐於此。」漁父便問:「自古以來,聖人都能隨環境變化調整自己,既然舉世皆混濁,何不淈其泥揚其波呢?」「淈」(ㄍㄨˇ)是擾亂而使其混濁之意,「淈其泥揚其波」就是要屈原隨著大環境,跟著眾人起舞,一起沉淪。《史記.卷八四.屈原列傳》也收錄這篇文章,同句話則載為「隨其流而揚其波」,意思與原意相似。後來「隨波逐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沒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環境潮流行事。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