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5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燈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宵節的別稱。參見「元宵節」條。《金瓶梅》第四三回:「你等過燈節再來計較,我連日家中有事。」《儒林外史》第二回:「每日二分銀子在和尚家代飯,約定燈節後下鄉,正月二十開館。」
鼇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元宵節時布置花燈,疊成鼇形,高峻如山,稱為「鼇山」。也作「鰲山」。
猜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宵節前後,在花燈上黏貼謎題供人猜解,以為應節的娛樂。也作「猜燈謎」。
串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街上隨意往來、走動。如:「每到週末晚上,夜市總擠滿了串街的人群。」《喻世明言.卷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這婆子能言快語,況且日逐串街走巷,那一家不認得?須是與她商議,定有道理。」
迎紫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民間習俗。紫姑,原為侍妾,因大婦悍妒而於元宵節自殺。後人便在元宵節前夕或元宵夜,用衣衫披在掃帚上當作紫姑,在廁所或豬欄邊持咒以迎紫姑降臨。此時可以問些能用數目字回答的問題。多為村婦的遊戲。
鬧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元宵節婦女頭上插帶的裝飾品,用烏金紙剪成飛蛾,繫在針上。宋.楊無咎〈人月圓.月華燈影光相射〉詞:「鬧娥斜插,輕衫乍試,閒趁尖耍。」元.周密《武林舊事.卷二.元夕》:「元夕節物,婦人皆戴珠翠、鬧娥、玉梅、雪柳。」也作「鬧娥兒」、「鬧鵝兒」。
觀光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府為發展觀光事業,吸引更多外國遊客來臺觀光,以深入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民國六十七年起,特定每年農曆元宵節為「觀光節」。
細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代時,在元宵節有舞隊之戲,其中喬妝為女子的男性稱為「細旦」。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元宵》:「細旦戴花朵,肩珠翠冠兒,腰肢纖裊,宛若婦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