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4.894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布迪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進各種現象,決定開創另一種關係的取向研究,意圖整合期間:前期厚實的哲人與人類學的訓練,奠定之後建構反思社會學的基礎。
吳祥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稱他為「拒絕聯考的小子」。其著作《拒絕聯考的小子》,於1975年拍攝的同名電影,促進了一股對聯考的反思潮。曾短暫參予過政治活動,2004年參予立法委員選舉。結束後,便積極投身與外國交流並將其經歷出版成書。 觀點認為青年人應該了解自己的能力與限制,並且弄清楚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以這種個人的反省與認識為基礎,從事真誠的抉擇及負責的做為,以達到自我改進與實現的目的。他自己說:「我把我的角色想的很具象。我的書,是要給外國人看的。」 著作《拒絕聯考的小子》《吳祥輝選舉學》《第三社會的想像:超越對抗,共同走向未來》《我是被老師教壞...
夥伴教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夥伴教師(Partner teacher)夥伴教師是教學輔導教師所服務的對象,主要為:(一)初任教學二年內之教師(不含實習教師);(二)新進至學校服務之教師;(三)自願成長,有意願接受輔導之教師;(四)教學有困難需要協助成長之教師(張德銳、王淑珍,2010:72)。簡梅瑩(2010)認為反思教學的運作,應能同時包含「教學者」與「學習者」的反思,且兩者應以互為主體的方式,共同參與學習歷程的評估及發展;教學者能藉由對自我教學的
東方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方主義(Orientalism)目錄1 源起2 對於班級經營的主要啟示2.1 一、霸權再現的反思2.2 二、自我發聲的意義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源起薩伊得在1978年所發表的《東方主義》使他一夕成名,同時得罪了所有研究東亞、中東的學者。薩伊得以其巴勒斯坦後裔的身分在美國學術體制中成長,自然有利於他去蒐集大量證據去證明東方不過是西方帝國主義以其殖民想像建構出來的都會神話,換言之,所謂的「東方」不過是一西方霸權性再現下的「想像式地理」。進一步申言之,東方只是西方眼中一「沉默的他者」它不會自己發聲,所以西方有其義務研究東方...
江自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些年,在面對昔日的伙伴們時,總為自己的怯懦與負信感到自慚形穢,為自己的逃兵行徑感到無比羞愧。」這樣的反思,使他回歸的腳步顯得篤定而堅毅 自序詩已成為我闡釋世界以及與生命對話的最佳方式。一首詩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一個獨立的姿勢。它總是在我心靈最豐盈、最寧靜的時刻來臨。我已慣於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它,慣於在靜觀與默想中去傾聽世界的聲音,學習領受生命以存在的能量,學習藉清醒的心靈來洞悉形體的奧祕。 評論陳明台(1948~ 詩人)說,他已在《笠》詩刊少壯派一群中,居於最尖端的位置。郭楓(1933~ 詩人、評論家)則認為,江自得詩出發的...
心智的自我管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此異質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有機會深入理解他人不同的思考風格,也有許多資料可以進行社會比較,有機會回頭反思自己的思考風格,如果在老師適當鼓勵下,合作學習可以達成促進人們互相體諒、學習從別人的角度思考事情之目標。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心智的自我管理英文關鍵字:mental self-government 參考資料孫春在、林珊如著。網路合作學習。2007初版。頁104-105。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朦朧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朦朧詩是醞釀於文革期間,1970年代末開始正式出現於文壇的一種文學思潮,主要得名於當時官方媒體對其作品「晦澀」、「朦朧」的批評。最初以地下刊物《今天》為核心。從某種意義上說,朦朧詩是個人主義對文化單一與平均化現象的反思。朦朧詩的代表詩人包括北島、顧城、江河、楊煉和舒婷。北島創作於「文革」後期的短詩《回答》是第一首公開發表的「朦朧詩」作品,刊載在1979年3月號《詩刊》上。一部分朦朧詩最後在1985年以《朦朧詩選》的書名發表,後來人們在習慣上將這一時期發表的這一類民間現代詩歌稱為朦朧派詩歌。北島與芒克在1978年創辦了《今...
團體盲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急意外事故之類的危機處理模式。 二、學生團體盲思之心理分析 以下四點團體盲思之心理分析是值得教師去反思學生為什麼會有「超乎預期的言行」:1.個性弱化和責任分散:有團體做掩護,因不必對自己行動負太多責任,而容易盲目。2.歷程損失和團體壓力:有能力成員在團體中地位低,其意見不被重視,且害怕別人批判,人微言輕乾脆沉默。3.團體極化和風險轉移:團體討論往往增進其強勢成員原先意見,在團體討論時發現別人主張叫冒險,會基於「輸人不輸陣」想法下跟進。4.團體歸屬與個人認同:基於我群心理,個體依附團體需求,為求不被排擠,或維護既得利益團...
南方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南方朔(男,1946年-),原名王杏慶,台灣作家、詩人、評論家、新聞工作者。創作大量的文學評論(包含詩論、書評),還有不少政論。有時於《中國時報》發表文章,另每週三於《國語日報》專欄〈光之所在〉撰寫英美詩歌選集及評論,並藉此提供讀者倫理指引。有些人認為他是思想偏左的文化評論家,長期關注政治、文化、社會議題,有「最用功的民間學者」之稱。 著作《文化啟示錄》《語言是我們的居所》《有光的所在》《自由主義的反思批判》
超人概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超人概念(supermen)目錄1 源起2 對於班級經營的主要啟示2.1 一、誠於真我的反思2.2 二、反集體化之思辦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源起尼采對於種種現實世界的非人道現象,像是標準化、數量化、平頭化等等,喊出上帝已死的口號,反對資本主義與神學教會的非人性化宰制,進而提出的超人概念---推崇重情意而輕理性的個人立場來加以反擊。在尼采的超人的國度之中,權力的意志才是至高無上的,並沒有真理的藩籬,一切都有可能。憑著全力的意志這種永不枯竭的生命意志,人們薪火相傳地為後代子孫犧牲奉獻下去。簡而言之,人類不能被預先設定為一種...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