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8.455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困獸猶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魯宣公十二年秋天,晉楚交戰,晉敗回到了國內,將軍荀林父(桓子)因而請求死罪,晉景公打算答應他。士貞子勸諫說:「不可以。以前城濮一戰,晉軍勝利後已經吃了三天楚軍留下的糧食,但晉文公還是面有憂色。左右隨從說:『有了喜事卻憂愁,難道有了憂愁的事才高興嗎?』文公說:『楚國大將得臣還在,憂愁還不能結束。一頭被圍困的野獸,尚且還要作最後的搏鬥,何況是一國的宰相!』等到得臣受責而死後,文公才表現出高興的樣子。因為這是晉國的再次勝利,並且是楚國的再次失敗,以致楚國歷經兩代君主都不能強盛。如今晉國戰敗,或許是上天要警戒晉國,但若殺了荀林父,便等於楚國再勝利一次,恐怕晉國也無法長久強盛吧!荀林父事奉國君,進則想要...
文化回應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更是一種學校改革的工具與增能的機制,它適用於不同類型的學校,所有的學生都能從此種教學中獲益。目前較為國內學者所採用的定義是所提出的:文化回應教學意指教室內的教學能夠參照族群文化的結構,在課程和教學上考量學生的文化背景、學習型態、溝通方式,以學生的母文化作為學習的橋樑,協助文化差異學生能夠有更公平的機會去追求卓越的表現。 目的  促使教師從事教學時應能顧及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各種特質與需求,以設法提升其學習表現,並在營造民主尊重學習環境中,幫助每一位學生認識自己與欣賞他人文化。文化回應教學強調教學者對不同族群文化的肯定,教學...
長驅直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驅」是長距離地一路挺進,毫無阻礙。「直入」是毫無阻擋,直接進入的意思。典源《漢書.韓安國傳》之「深入長敺」,義與「長驅直入」相近。「敺」,音ㄑㄩ,同「驅」。韓安國是西漢時的著名政治家,七國之亂時,梁孝王拜韓安國為將,統帥梁國兵馬,平息了叛亂,此後韓安國威名傳播四方。後被景帝任為梁國內史,武帝時任北地都尉,後任御史大夫。當時匈奴派遣使者來和議,朝廷大臣分成主戰跟主和兩派。主戰者認為漢朝如今國勢強大,只需派遣少量兵馬,就可以輕易消滅匈奴,所以主張將匈奴趕盡殺絕。韓安國則極力反對,他認為︰疾風一旦衰弱了,連捲起羽毛那麼輕的東西都沒辦法;強弩射出的箭到了盡頭,連魯縞那樣薄的東西都射不穿。今日如果輕...
甘拜下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甘拜下風」的「下風」就是「下風處」,和「上風」相對稱。上風指的是風吹過來時,站在風頭,而下風的位置相對應就在風尾了。在《左傳.僖公十五年》記載了一段故事。原來在僖公十三年的時候,晉國鬧災荒,國內缺糧,便派使臣到秦國買糧。秦穆公和大臣商量後,答應了晉國的要求,並且將粟米運到晉國。到了次年冬天,秦國也發生饑荒,派人到晉國請求購買糧食,但晉惠公不給,秦穆公見晉惠公如此忘恩負義,便親自率領大軍討伐,結果三敗晉軍,俘虜了晉惠公。晉國的大夫披頭散髮,拆下帳篷,追隨在惠公的後面。秦穆公看他們垂頭喪氣,十分憂愁的樣子,就派人告知他們說:「大家為什麼那麼悲傷呢?我秦穆公跟隨你們君王惠公往西走,只是實踐你們晉國...
真實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察學生的行為表現,並將觀察的結果記錄下來,且做有系統的整理,分析學生真正瞭解了什麼?瞭解的程度為何?國內正值教育改革的熱潮,因此,真實評量的觀念也開始受到教育理論與實務工作者的重視。真實評量的實施必須以基本能力指標為內容,以觀察記錄、實作表現的分析、整理為方法,因此,建立具體而適切的學生能力指標、教師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與分析能力、以及教師有足夠時間從事觀察記錄與分析,是影響推動實施真實評量成敗的關鍵,當然,家長的接納與配合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真實評量英文關鍵字:authentic assessment ...
標竿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標竿學習(benchmarking) 定義係指一個組織選定與同業中最成功的組織相互比較其產品、服務和方法的歷程,以提高其組織績效。標竿學習一詞,國內有各種譯法,包括「競爭基準」、「基準設定」、「標竿管理」等。標竿(benchmark),最早是指工匠或測量員在測量時作為參考點的標記,爾後衍生為衡量的基準或參考點。後來應用在企業界的品質管理上,將標竿視為同業中最具成就者,而其成就可以作為其他同業學習之楷模。因此,自從美國全錄公司於1970年代末期開始倡導「標竿」觀念後,標竿便成為優良典範的同義詞。美國生產力品質中心(Amer...
圍魏救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魏圍攻趙都邯鄲,趙求救於齊,齊以田忌為將,孫臏為師率兵救趙。孫臏趁魏重兵在外,國內空虛,派兵直搗魏都大梁,魏軍被迫撤回,並於桂陵遭齊兵截擊,大敗,趙國之危遂解。見《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後以圍魏救趙指襲擊敵人後方,迫使敵兵撤回的戰略。《水滸傳》第六四回:「倘用圍魏救趙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十寨。」
英法聯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導火線2 經歷3 條約4 關鍵字5 出處 導火線英法聯軍(英語:Second Opium War;法語:Seconde guerre de l'opium) 又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其導火線是英國的亞羅船被誤以為是海盜船而被搜捕事件和法國的馬神父在中國內地廣西西林傳教被殺事件。但實際上這兩個事件不足以構成中國和英、法國間開啟戰端。英國政府是想利用此機會擴大英國在中國的利益,而法國當時的統治者拿破崙三世是想提高自己在國內的聲望,才有意和英國聯手...
刺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促進、推動事物,使其產生變化。[例]政府推動公共建設,有助於刺激國內產業的發展。
爾詐我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爾虞我詐」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時,楚莊王率領大軍攻打宋國,包圍宋國的都城。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楚國一直無法攻下宋國。宋國城內糧食的供應也將近匱乏,又聽說楚國將要在宋國內建造房屋,打算長期屯兵,因此宋國人民都非常害怕。宋國因此派大夫華元進入楚營,請求退兵。華元在一天夜裡來到楚軍統帥子反的營帳中,威脅說:「我們宋國現在的情況,已經到了交換孩子來充飢,拿死人骨頭當柴火來煮飯的地步了,儘管如此,我們寧願戰死,也絕不接受城下之盟。如果楚國能退兵三十里,那宋國對於楚國將會唯命是聽。」子反聽了也很驚恐,只好和宋國簽訂盟約,同意退兵三十里。宋國和楚國因此講和,並以華元為人質,盟約中明白地寫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