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8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杜斯妥也夫斯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後來,他竟作為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時也是殘酷的拷問官而出現了。他把小說中的男男女女,放在萬難忍受的境遇里,來試煉它們,不但剝去了表面的潔白,拷問出藏在底下的罪惡,而且還要拷問出藏在那罪惡之下的真正的潔白來。」[2]杜斯妥也夫斯基注重人性的發掘,以近乎殘酷的方式,不斷拷問著自己的靈魂。於是在最後一部作品《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杜斯妥也夫斯基以此題詞:「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會結出許多籽粒來。」 關於他的傳記和研究作品很多,包括:《三大師》——史蒂芬•茨威格《彼得堡的大師》—...
隨寓而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孚話中用了《莊子》中的兩個典故,馮夷和漁夫都是得道高人,由於掌握了自然之道的本體,所以能安於所處的境遇,無入而不自得。德孚以此喻己,說明自己的行為並無矛盾,反而是反樸歸真,以本真去應和環境的變化,再順勢表現在行為上,所以無法以一般「隱」與「不隱」的形式來作判斷。也正因為他了解順道而行的哲學,所以才能「隨所寓而安之為舟舫」,即使在充滿人為虛文的世界裡,亦悠游無所累。後來「隨遇而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能安於所處的環境,後亦用來比喻安於現狀,不思長進。出現「隨遇而安」的書證如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盡心下》:「言聖人之心,不以貧賤而有慕於外,不以富貴而有動於中,隨遇而安,...
落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得到某種結果、境遇。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一折:「想挾人捉將,相持廝殺數千場,則落得披枷帶鎖,枉了俺展土開疆。」也作「落的」。
道同志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但太公受封,而伯夷卻餓死首陽山下。雖然都是聖者賢人,彼此理想、志趣一致,但是同中有異,合中有離,人的境遇不同,結果也就迥異,終究都是取決於出生能否逢時,所遇能否得人。後來「志同道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出現「志同道合」的書證如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九.書.與呂伯恭正字四首其二》:「天下事常出於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類,自非元惡大憝,皆可借其利心以成回復之勢。」
春暉寸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寸草春暉」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代詩人孟郊出身寒苦,四十六歲才考上進士,作了官後,又因性情耿直而受到排擠,最後只能當個小官,直到去世。孟郊由於一生貧寒,他的詩作也多描寫自己淒涼的境遇及心聲,同時也反映一般人民的生活疾苦。在〈遊子吟〉這首詩中,描寫慈母為即將要遠行的孩子縫製衣物,以免他們在路上受寒。這樣的恩情,子女無論做什麼都無法報答。詩中用「寸草」比喻子女,而用「三春暉」比喻母愛。「春暉」即是指春天的陽光,形容母愛有如春陽一樣的溫暖。後來「寸草春暉」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父母恩情深重,子女難以報答。
墜茵落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花朵飄零,或落在席墊上,或落在糞坑裡。語本《梁書.卷四八.儒林傳.范縝傳》:「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一枝,俱開一蒂,隨風而墮,自有簾幌墜於茵席之上,自有關籬牆落於糞溷之側。墮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糞溷者,下官是也。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後以墜茵落溷比喻人的境遇高下懸殊。
撥雲睹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撥開雲霧見太陽。語本《晉書.卷四三.樂廣傳》:「尚書衛瓘……見廣而奇之,曰:『自昔諸賢既沒,常恐微言將絕,而今復聞斯言於君矣。』命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鏡,見之瑩然,若披雲霧而睹青天也。』」後以此語形容受到啟發,豁然開通的心情。或比喻一掃陰霾,見到光明、希望無窮的境遇。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自別兄長臺顏,一向有失聽教;今得一見,如撥雲睹日。」《隋唐演義》第四九回:「憶昔相從,多蒙教誨,至今感德。此刻相逢,何異撥雲睹日?」也作「撥雲見日」。
困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境遇艱難不順利。《舊唐書.卷一九○.文苑傳下.蕭穎士傳》:「是時外夷亦知穎士之名,……其名動華夷若此。終以誕傲褊忿,困躓而卒。」唐.白行簡《李娃傳》:「當昔驅高車,持金裝,至某之室,不逾期而蕩盡。……使其情絕,殺而棄之。又困躓若此,天下之人盡知為某也。」
宿命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為人生的行為境遇,皆依預定的命運發生,而非人力所能變更的理論。也稱為「宿命說」、「運命論」。
杜荀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秋日山中》)。由於本身的生活經歷,因此使他對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有比較深切的了解,而流落不遇的生活境遇更使得他把全部心血都用在詩歌創作上,因而從他的詩可以反映出唐末的黑暗現實和人民的苦悲。《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揭露軍閥趁火打劫、屠殺人民的罪行:「遍搜寶貨無藏處,亂殺平人不怕天」。《山中寡婦》揭露賦稅的苛重,反映農民的悲慘命運:「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徵徭」。《再經胡城縣》控訴地方官吏靠屠殺人民起家,表現了對人民的極大同情和對官吏的無情贈恨:「去歲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亂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